第73章 吴管家的建议[第2页/共3页]
奉孝,想来,我们很快就要见面了!
他活了大半辈子,当了一辈子下人,还是头一回听到如许的话。
张尘听到此处,却不由眉头深锁。
“吴伯此来,但是有事要说?”
张尘见状,仓猝上前搀扶起他,道:“吴伯,这是做甚么?自家人,何故行如此大礼?”
想到这,张尘仓猝唤来沮授,向他说了这一设法。
他对冀州的王谢世家知之不详,只知“清河崔氏”与“中山甄氏”这两家,都是显赫一方的王谢望族。
建立商会,安定贸易,确切是一项不错的行动。
张尘的内心不由乐开了花。
眼下,他还没有完整掌控魏郡,若此时就与世家对峙,绝非明智之举。
想到这,张尘赶紧道:“吴伯,帮我查一小我。去查查郭氏后辈当中,是否有一人,名叫郭嘉,字奉孝?如有,当即报我!”
张尘叮咛了此事,又修书二封,差人别离送往成安、临漳二县,信上叮嘱牵招、方平二人,抓紧募兵事件。
“哦?何事,说来听听。”
张尘沉吟半晌,猛地一睁眼,问道:“吴伯,你说的郭氏,并非冀州本地人,而是颍川人士吧?”
这商会构成,常常都是以地区分别,同一片地区的贩子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够制止内部合作,还能加强与内部构和的力量,如此,便可庇护同亲贩子的权益。
“少爷,黄巾之乱,对全部冀州的贸易打击甚深。现在放眼全部冀州,真正有气力的商贾,无不是世家王谢。那些世家虽也有所侵损,但元气未伤,可小商贾们,比之战乱之前,已是十不存一。”
张尘正色道:“端方,并非用来束缚亲情。吴伯跟随我父多年,又在我张家危难之时,不离不弃。更加张家的买卖驰驱筹划,才使得张家有了本日之象。在我内心,您是我的长辈,并非仆人。”
张尘深思很久,道:“吴伯,商会一事,兹事体大,非仓促间可定。此事我记下了,容我三思以后,再行商讨。”
黄巾之乱苛虐冀州,此中对贸易的打击尤其深重。多少贩子,堆集了一辈子的财产,到头来,不但财帛被劫夺一空,就连手上的货也被抢光了。张家能在这期间幸运存活下来,实则已是万幸。
有主如此,纵是为奴为仆,又如何?
辛氏,莫非是辛毗和辛评那两兄弟?
“啊!”吴管家回过神来,道:“少爷,老奴确有一事,想请少爷考虑。”
因为在当代,一贯秉承的都是“重农抑商”的思惟。贩子虽有大量财产,但却职位低下,以是贩子们才不得不“抱团取暖”,商会也便应运而生。
张尘思虑着,正襟端坐道:“吴伯,细细讲来。”
吴管家道:“少爷,您现在已贵为一方太守,是这一郡之地的父母官。老奴不能坏了端方,更不能让人说我们太守府的下人没有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