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以德礼治国,启和谐新篇[第6页/共7页]
与之构成光鲜对比的是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的管理理念。品德,作为一种内涵的行动原则和代价看法,能够深切公众的内心,激起他们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使其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践行精确的行动标准。礼义,则是品德的外在表示情势,通过一系列的礼节标准和行动原则,指导公众在平常糊口中遵守品德要求,培养杰出的品德和行动风俗。当一个社会以品德为引领,以礼义为标定时,公众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构成耻辱之心,自发地束缚本身的行动,寻求高贵的品德境地。在中国当代汗青上,西周期间可谓践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的典范。西周初期,周公旦制礼作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礼节轨制体系。这套礼节轨制涵盖了祭奠、朝聘、丧葬、婚嫁等社会糊口的各个层面,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而详确的规定。比方,在祭奠典礼中,从祭品的挑选、祭奠的流程到参与者的服饰、言行举止,都有明白的要求,表现了对先人的恭敬和对六合神灵的畏敬之情。在朝聘活动中,诸侯觐见天子时的礼节标准极其烦琐,从站位、施礼的姿式到进献礼品的种类和体例,都彰显了品级次序和对周天子权威的尊崇。这些礼节轨制并非浮泛的情势,其背后包含着丰富的品德内涵,倡导仁爱、诚信、恭敬、谦让等美德。周公旦通过大力推行这些德礼法度,使得西周初期社会次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公众在耐久的礼节熏陶下,构成了激烈的品德看法和耻辱之心,自发遵循社会标准,全部社会闪现出调和和谐的气象。各诸侯国也在德礼的感化下,纷繁心悦诚服地归附于周王室,构成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大一统局面。西周的繁华昌隆持续了数百年之久,为后代留下了贵重的政治管理经历,充分证了然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的管理理念在促进社会调和、保护国度长治久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庞大的优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