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徐干(1)[第1页/共2页]
散文方面:其存世之作只要散文集《中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应了他的哲学思惟及文章风采,当时的人们评价他写《中论》是“欲损世之不足,益俗之不敷”,“上求贤人当中,下救流俗之昏者”。《中论》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明学者影响深远。
箕山之志: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曹操多次任命他为官,他均以病推让,“潜身僻巷,颐志保真”,这类淡泊名利的品格被曹丕赞为有“箕山之志”。传说尧欲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受,避于箕山之下。后以“箕山之志”比方有归隐山林、不问世事的志向。
徐干不幸死于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的一场大瘟疫,年仅47岁。(因为东汉前期进入小冰河期间而后疫情期间频发民不聊生持续长达数百年。)
厥后,雄才大略的曹操看中了徐干的才调,前后任命他担负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以及五官将文学等要职。但徐干却因身患疾病为由辞去官职;即便以后曹操再次委任他为上艾长一职时,他还是以身材抱恙为由拒不到差。
哲学范畴,徐干的散文集《中论》意义严峻。书中观点如夸大发愤在学习中的首要性,对改正当时舍本逐末的治学民风有主动感化;关于谦善受益的观点也有进步意义,这些哲学思惟对先人的思惟看法和学术研讨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惟理念:徐干生在汉末动乱期间,主张法先王,效圣哲,倡导“贤人政治”。比方在《中论·谴交》中,他提出了一种构造周到、办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救恤、与邻为善的治民形式。
徐干,生于公元 170 年,卒于公元 217 年,字伟长,乃是东汉末年北海郡剧县人士,此职位于现在的山东省寿光市以及潍坊市寒亭区一带。他不但是一名杰出的哲学家,更是文采斐然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员。所谓“建安七子”,乃是汉建安年间(即公元 196 年至公元 220 年期间)七位赫赫驰名的文学家之合称,这七人别离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
徐干自幼便揭示出超乎凡人的勤奋与好学精力。早在其年仅十五岁之时,已然能够背诵文章多达数十万言之多;而待到二十岁之前,对于儒家典范“五经”更是倒背如流,且遍及浏览各种传记册本,出口成章,挥笔便可成篇。
喜好徐氏略记请大师保藏:徐氏略记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徐陈并称:徐干与陈琳同为“建安七子”,遭到曹氏父子的赏识与礼遇,且二人同时死于疫病。后代常用“徐陈”来喻指有文才的幕宾,如虞世南“缘情摛圣藻,并作命徐陈”,张说“徐陈尝并作,枚马亦同时”等诗句中,“徐陈”皆为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