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官员徐祚之[第4页/共6页]
光阴荏苒,转眼间来到了隆安元年(公元 397 年)。此时的司马德宗已然年满十六岁,遵还是理来讲,该当具有必然的理政才气。因而,太傅、会稽王司马道子大要上宣称要将政权偿还于天子,但实际上,朝政大权仍然紧紧握在他的手中,涓滴未曾放松。司马道子此人昏庸无能且生性怯懦,对于那些恭维阿谀、心胸叵测的奸臣之言偏听偏信,整日里只知专注于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本身穷奢极欲的糊口需求,涓滴不顾国度政事与苍存亡活。如此一来,东晋王朝的朝纲日趋废弛腐朽,处所上的各方权势则趁机如野草般猖獗滋长伸展开来。泛博贫苦公众不堪重负,被迫揭竿而起策动叛逆,此起彼伏的暴动使得东晋王朝本来所剩无几的声望完整丧失殆尽,中心当局的权力也是以急剧减弱。
元熙二年六月壬戌(420年7月5日),刘裕见机会成熟,号令党徒傅亮草拟好禅位圣旨,入宫逼迫司马德文誊抄。司马德文欣然接管,执笔誊写圣旨。两天后,司马德文退居到琅邪王府,百官向晋帝告别,东晋至此灭亡。
仅仅过了一日,也就是玄月辛酉日,太子司马德宗在世人谛视中登上皇位,担当大统。新皇即位后的第二年正月,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司马德宗决定变动年号为隆安,寄意着国度能够迎来繁华昌隆、安宁平和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他册立妃王神爱为皇后,母范天下。
桓玄称帝后,朝令夕改,纪纲不整,广建宫室,大兴土木,政局变得动乱不安,处所将领蠢蠢欲动。元兴三年(404)四月,桓玄篡位后仅两月,刘裕举兵京口,匡扶晋室;刘毅在广陵呼应,阵容浩大,桓玄仓猝挟持司马德宗,从浔阳逃往江陵。桓玄在江陵试图重整旗鼓,于蒲月癸酉(404年6月10日)逼令安帝随军之下于峥嵘洲与刘毅等军决斗。桑落洲、峥嵘洲两次兵败后,桓玄主力殆[dài]尽。局势已去,桓玄急于逃命,把司马德宗丢在江陵,带领部分亲信逃往四川,路上被刘毅将士杀死,与此同时,桓氏一族遭到了清理。蒲月,刘毅率兵占有江陵,司马德宗临时离开了苦海。但是,到了闰蒲月,桓玄的侄子,扬武将军桓振再次攻陷江陵,刘毅等人只好退守浔阳,司马德宗又一次落入敌手。当时,司马德宗身边只剩下司马德文,由司马德文照顾其糊口起居,兄弟二人在桓振的挟持下相依为命。元兴五年(405)三月,司马德宗被迎回建康,在遭废黜一年零四个月后重登皇位。当时朝廷就由刘裕为首主政,至义熙四年(408年)代替归天的王谧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时完整把握朝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