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帝国的烦恼[第1页/共3页]
成果,朱棣三个儿子归去后,个个成了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的得力助手。朱高炽恪守北平,为朱棣守住大本营,朱高煦和朱高燧则勇猛善战,为朱棣在疆场上立下汗马功绩。
但是,对于如何削藩,齐泰和黄子澄一向以来都定见相左。
齐泰原名德,因其为官九年而无不对被朱元璋赐名为“泰”。朱允炆即位后,齐泰与黄子澄同参国政,进位兵部尚书,参与密议削藩。
朱允炆再次服从了黄子澄的建议,启用李景隆为大将军,终究李景隆不但屡战屡败,还和谷王朱橞翻开了南京金川门驱逐朱棣雄师入城。
辩论还在持续,朱允炆听得头痛,心烦意乱地放下暖炉,背动手再次走到殿前大门处。
“不然。”
作为纸上谈兵的“武二代”,李景隆贫乏军事才气。在耿炳文被燕军打败后,齐泰反对任用李景隆为大将,以为此人难以担负重担。可黄子澄却死力保举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出任统帅。
“唉。”
朱允炆没有其父朱标那样的强大班底,又年青,贫乏充足的经历,对于把握他的那群叔叔,估计也是信心不敷。
固然他们已非第一次会商这个题目,但是此时现在,朱允炆内心还是有些犹疑的。
虽说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智囊,但三人职责并不一样。
黄子澄曾说,“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犯警,削之驰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王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当时,燕王朱棣以病重为由,派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到都城祭拜太祖,齐泰建议朱允炆扣押三人作为人质,以此来制约燕王。
黄子澄觉得先弱后强能够伶仃朱棣,可实际上,这一战略倒是打草惊蛇,不但让朱棣提早警悟并有所筹办,还让其他藩王大家自危,减弱了藩王对朝廷的向心力。
后代网友以为,恰是黄子澄的昏招频出,对建文帝失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朱允炆闻言,终究从忧民的情感中离开,无缝切换到忧国的状况中。
黄子澄却以为,此举会打草惊蛇,建议将三人遣还,以此麻痹朱棣。
其三,保举李景隆为帅。
“自陛下问臣,‘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臣一日不敢懒惰,已和齐尚书就削藩一事,有所商讨,还要请陛下决计。”
但第一次会商这个题目时,黄子澄就有分歧定见。
不过,此时的朱允炆,还不晓得,汗青上,他的皇位仅仅只坐了约莫四年。
黄子澄口中的东角门之言,朱允炆天然记得。
听到二人在殿内争辩不休,朱允炆一会儿感觉齐泰所言有理,既然要削藩,就要快刀斩乱麻,把最强的先拿下,一会儿又感觉还是黄子澄说得对,先将权势较弱的藩王削除,能够以此伶仃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