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变法不是请客吃饭[第3页/共3页]
在赵顼的内心,宁野也从一个出言不逊的后代毛头小子,变成了不亚于王安石在贰心中的位置。
劳之逸更是暗中赞叹,此人当真是口无遮拦啊,比起安石相私有过之而无不及。
宁野一愣,没想到赵顼竟然还会题目转移大法。
宋高宗赵构南渡后,命人重修《神宗实录》,将北宋灭亡的启事,归咎于王安石“熙宁变法”,以为王安石变动祖宗法制,祸国殃民,乃千古罪人。
在他看来,除非他本身将来改弦更张,不然他真的很难设想,他以九五之尊举一国之力竟然在大宋另有办不成的事。
苏轼闻言,眉头微蹙,先人竟然附和变法?他很想听听宁野这个后代人的观点。
劳之逸固然是御厨,按理说不该妄议朝政,但他家世不错,并且劳家心向新法,他的兄长但是汴京新党的首要干将,劳之逸立马顾不得身份出来辩驳。
“因为大宋推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敷’的政策,导致官僚机构庞大而痴肥,此为冗员。”
“官家!臣苏轼,实不忍大宋江山就义在我辈手中,乃至数十年后天下大乱,生灵涂炭,还请官家尽罢新法!”
陆秀夫亦出言拥戴苏轼的话,张世杰虽未发言,但也没有为新法站队。
赵顼听完,有一种醍醐灌顶,斯须之间长了脑筋的感受,他顿时感觉,这后代真的来值了。
毕竟,他不但仅是所谓的大宋最大的地主,还是一个巴望打造远迈汉唐的乱世、有所作为的天子。
宁野看着眉头舒展的赵顼,也是感慨万千。
宁野,这个来自950年后的将来人,或答应觉得看似繁华实则经不起敲打的大宋,真正找到破局之路!
再比如,乃至赵顼本身,也在变法过程中有所摆荡。
比如,保守派因好处受损,而激烈反对。
“既然变法是对的,为何宁校长又说变法失利了?是因为朕半途而废了么?”
“为稳定国朝,实施养兵之策,‘更戍法’更是导致兵将不相习,兵士多而不精,此为冗兵。”
南宋文武的态度,不敷为奇。
毕竟,王安石那一句“天变不敷畏,祖宗不敷法,人言不敷恤”但是传播后代。
赵顼听到宁野关于三冗的说法,眼睛立马就亮了,这见地真可谓是一语中的。他恰是认识到这些题目,想要窜改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才希冀如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所言“大有为之时,正在本日”。
苏轼方才还在想,甚么是经济根本,甚么又是上层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