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牧渊:我在大渊搞扶贫 - 第740章 祁翀愧受万民伞 元瑶怒罚众宫人

第740章 祁翀愧受万民伞 元瑶怒罚众宫人[第1页/共3页]

好不轻易劝离了百姓,又收下了百姓赠送的万民伞,一行人这才得以分开安抚使司。韩邦杰、柳忱人送至郊野,目送祁翀北上往行宫而去。

“陛下,王文光一案连累出来的人很多,但大多不是官员,而是小吏,特别是衙役、狱卒等不入流之报酬虎作伥者甚多。臣筹算将所涉案之人一概肃除。”

一番话说得柳忱、梁睿几次点头,席安则深知祁翀这番话更多的还是说给他听的,惊奇、感激之余,对于君上的苦心又多了几分体味。

如果碰到老成的官员,另有体例将这些恶吏束缚一二,不然被人牵着鼻子走不说,那些人在内里狐假虎威,做了好事又都推到官员头上,最后挨骂的还不是官员和朝廷?此等行动实在可爱!

“阿笙这几日不大好,烧了两三天了,也不肯吃东西,每日只是哭闹。”

“这是干甚么呢?”祁翀皱了皱眉问道。

祁翀打量了被架在中间的那人一眼,公然就是吕元礼的三门徒、御药监副司监黄延川。

“光是肃除还不敷,该科罪的都要科罪,以儆效尤。以往朝廷反贪眼睛只盯着官员,却忽视底下的小吏,这是不对的。一个县衙有品级、有俸禄的官员才几个?下县不过三四人,上县不过六七人,京县最多,也不过十人之数,就这还常出缺额!管理一县明显不能仅靠这几小我,因而便有了‘未入流’的吏和役。

一个上县,各种书吏加一块儿大抵有二三十人。三班衙役就更多了,少说也要有上百人,乃至二三百人也算公道之数。这些人若同心合力、造福乡里,便是保境安民的定海神针,可若欺上瞒下、鱼肉百姓,那便是本地最大的灾害。毕竟整日直接跟百姓打交道的是他们,他们的吵嘴便代表了衙门的吵嘴!

“朕走今后,这边的案子你们该如何措置就如何措置,不管牵涉到谁一概彻查到底,你们查不了的就往上报,报给御史台,让许衍去查!总之,这京东路的水太脏,得好好清一清了!”

安排好统统公事以后,次日祁翀可贵安逸半日,和心悦上街逛了半天,买了大包小包的零食、玩具,直到心悦累的走不动了才兴尽而归。

韩炎正欲答话,却被林太妃抢先了:“慢着,皇太后那边陛下还是亲身去一趟吧!”

祁翀常常光荣于百姓们的仁慈,他们只记得是天子替他们申了冤、报了仇,却忽视了那些放纵后辈行凶、带给他们冤情和磨难的赃官贪吏也恰好是天子派下来的。

有道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铁打的衙门实在首要就是指小吏和差役。一任官员短则两三年,长则五六载,常常治下环境还没摸透就拍屁股走人了。而吏和役则多出自本乡本土,熟谙民情,人际干系庞大,这是他们的长处,但也是他们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