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宋辽战争二[第2页/共3页]
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霸占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汇合,合力打击冀州(今属河北)、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守兵会天雄军”。
实在这时辽统治个人君臣协和,政治贤明,并不存在甚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觉得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军器贫乏、北伐筹办不敷、开克服算未几的实际环境,反面宰相筹议,即决定对辽用兵,兵分三路大肆北伐。
对于辽军的入侵,宋朝实施悲观防备,“但令坚壁清野,不准出兵,继不得已出兵,只许披城布阵,又临阵不准相杀”。这就束缚了宋军手脚,置宋军于被动挨打地步。
后辽景宗病卒,圣宗耶律隆绪继位,临时得空南顾;宋则努力于休兵养马,广积军储,以图再举。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纳知雄州贺令图建议,以辽帝年幼、承天太后萧绰摄政、内部不稳为可乘之机,决计分兵三路反击: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率主力军10万人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中路以田重进率军出飞狐(今河北涞源);西路令潘美、杨业等率军出雁门。诡计三路齐发,以东路管束辽军主力,待中、西路篡夺山后诸州后,转兵东向,三路合围幽州。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查。宋军威虎军头张绬(一说周文质)在澶州火线以伏驽精确射中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
宋咸平二年(999)今后,辽国持续派兵深切宋朝霸、雄、贝、冀、邢、洺、深、滨、博、濮、青、淄、齐、潍及天雄、乾宁等十多个州军,掳掠人畜财物,搏斗无辜百姓,破坏房屋庄稼,给河北、山东一带的农夫形成庞大的灾害。固然宋军在杨延朗、杨嗣等将领带领下,主动抵当入侵,但辽朝马队进退速率极快,战术矫捷,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为此,宋朝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东至泥沽海口,操纵河渠塘泊,筑堤储水,并设置堡寨,来往巡警,以防辽国马队奔冲。
景德元年(1004)秋,辽军南下的动静传到开封,边书垂危,京师震惊,宋廷君臣惶恐失措,部分主政大臣主张迁都以避风险。很多人主张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宰相寇凖力排众议,对峙真宗天子亲征。宋真宗还在踌躇,另一宰相毕士安也在一旁劝说,终究真宗承诺亲征。寇凖推举参知政事王钦若镇守天雄军(治今河北大名东北)。
承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雄师攻雁门(今山西代县)。宋将杨业偕潘美南北夹攻,再败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