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五莲县街头镇大洼村的历史和传说[第1页/共2页]
·大洼村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街头镇,因坐落于大洼山脚下而得名。
据《太清宫志》记录:“五代时,后唐同光二年甲申(924),道人刘若拙自蜀来崂山太清宫,访李公守中子,相谈符合,遂留住焉。” 后唐同光二年甲申,刘若拙自蜀地东来崂山在太清宫的东南侧自建一茅草庵,名“驱虎庵”,内供老子圣像,在此用心单独修行,练武驱虎。
·每年除夕,旅客都会来到仰口承平宫敲响新年钟声,寄予新一年福寿安康的夸姣祝贺。
·颠末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大洼村逐步构成了具有处所特性的文明和传统。
·当时崂山多有猛兽,经常出没伤人,刘若拙勇驱虎狼,为本地山民除害,山民百姓感其造福之恩,为他所居的茅庵赠额匾“驱虎狼庵”,先人简称为“驱虎庵”。李哲玄仙逝后,刘若拙受太清宫众羽士的推戴,入住太清宫。
·据传,在明末清初期间,战乱频繁致令人丁锐减,地盘荒凉。为规复农业出产、安抚流民并稳固统治,清朝当局从山西省向山东等地移民。大洼村的先祖们能够就是在这一期间迁徙而来的。
·跟着社会经济的生长,大洼村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窜改,根本设施扶植不竭完美,村民糊口水常日趋进步。
《太清宫志》卷一《华盖真人传》记录了刘若拙在崂山修行布道的盛况:“四方士人,闻风求道者踵至,遴选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
·元泰定二年(1325年),学士张起岩《聚仙宫碑铭》载:“敕建宫于上苑,赐名承平兴国院(今承平宫),太清、上清其别馆也。”上苑宫建成时,宋太祖赵匡胤已驾崩,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改元“承平兴国”,故上苑宫亦随之改称“承平兴国院”,又称“承平宫”。
·宋太祖乾德五年 (967),朝廷主管玄门事件的右街道录何自守坐事流配。赵匡胤素闻刘若拙高名,因而召刘若拙入京任左街道录,敕封为“华盖真人”,让他清除道流。《皇朝通鉴》称其“善佩服,年九十余不衰,行动矫捷。每水旱,必招于禁中,设坛致祷,其法精审”。
·刘若拙使崂山玄门获得了崛起的契机,玄门实际和道观扶植都获得了空前的生长,崂山的宗教影响日趋扩大,宗教职位日趋进步。邱祖“华盖真人上碧霄,道山今后蔚清标”的诗句,将刘若拙对崂山玄门的出色进献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在束缚战役期间,大洼村民主动援助火线,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进献。
本期“崂山传奇”带你看望“华盖真人”刘若拙的传奇故事。
·刘若拙,号华盖真人,相传他是大洼村人(另一说法为后迁至日照)。他曾在五莲山、崂山等地修道,并留下了很多奇异的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