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五莲县街头镇大洼村的历史和传说五[第1页/共2页]
崂山羽士刘若拙的传奇故事
喜好故乡美01请大师保藏:故乡美01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北宋建隆元年庚申(公元 960 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天子宝座,建立了宋朝。这位天子对玄门充满了稠密的兴趣,当他听闻刘若拙修道高深时,便迫不及待地将他召入京都汴梁,与他谈玄论道。在深切交换以后,赵匡胤被刘若拙的见地和熟谙高度所深深佩服,如同拨云见日,心中欣喜若狂,遂册封他为“华盖真人”。所谓“华盖真人”,据《晋书》所载:“玉皇大帝上九……”星名华盖,真人乃修真得道之士”。赵匡胤对刘若拙倍加正视,特地叮嘱他留京布道,助己延年益寿,但是刘若拙偶然于繁华闹市。还是钟情于崂山,经准奏,奉敕回崂山重修本宫古刹,永为修真圣地。宋朝承平兴国年间(公元 976—984 年),北宋朝廷慷慨出资,在崂山大兴土木,兴建新的古刹,交由刘若拙全权卖力。告别京都,重返崂山,刘若拙将太清宫旧有修建补葺一新,又新建了上清宫、上苑宫(今承平宫)。经此一番扶植,崂山玄门申明远扬,四方道众纷至沓来,盛况空前。宋朝玄门所编的《洞天福地》一书中,将刘若拙的两处馆院别离列为第6、第七福地。上苑宫建于仰口湾畔的上苑山下,此地乃刘若拙的修行之所,刘若拙为其定名“上苑”,意在彰显皇上恩赐所建的宫苑。但是此宫完工之时,赵匡胤已然仙逝,其弟赵光义即位后,改年号为“承平兴国”,宫名亦随之变动成“承平兴国院”。刘若拙建起承平兴国院以后,有相称长一段时候在此静修,厥后因访客与日俱增,为求清幽安好,暮年一向栖居于即墨。《皇朝通鉴》赞其“长于佩服,年逾九旬仍精力矍铄,行动健旺。每逢水旱之灾,必应召入宫,设坛祷告,其道法高深莫测”。刘若拙,暮年亦经常来回于即墨城东门外的高真宫,布道讲经,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宋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 年)腊月,刘若拙如一颗灿烂的流星,逝于即墨。据《崂山志》载,刘若拙仙逝后,其徒经心择地,将其安葬,墓在高真宫前。此墓在元、明两代历经重修,如凤凰涅盘,浴火重生。刘若拙墓,至今保存无缺,好像一名虔诚的保护者,悄悄地鹄立在那边。它现位于即墨古城东北 150 米处,原即墨东关小学(即高真宫旧址)院内,墓高约 1.5 米,直径约 4 米,封土呈圆锥形,好似一座巍峨的山岳。墓前立着一座石质墓碑,碑阳雕刻的楷书如同龙飞凤舞,苍劲有力,“明万历二十年八月一日”几个字熠熠生辉,正中“元敕封华盖刘真人之墓”更是持重庄严,下款“即墨知事合中李奎立”则为其增加了一份汗青的厚重感。对刘若拙和其墓葬的深切研讨,如同一把钥匙,能开启人们体味九世纪中叶那段汗青的大门,进一步丰富和完美即墨史料的不敷。正因为此墓葬所具有的“汗青、艺术和科学代价”,如同一座贵重的宝库,1982 年,青岛市群众当局将“刘若拙”墓,列为青岛市级重点文物庇护单位,使其获得更好的庇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