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五莲县街头镇驮儿山起义[第2页/共5页]
待官兵如潮流般撤离以后,厉应九趁着如墨的夜色,像幽灵普通悄悄地分开了这个危急四伏之地,消逝在了茫茫黑夜的深处。
驼儿山叛逆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之上,有一处斑斓而安好的处所——山东省五莲县南部的一个小村落,它附属于街头镇。从五莲县群众当局驻地解缆,沿着蜿蜒的门路前行 15 千米摆布,便能到达这个充满朝气与生机的村庄。
当厉应九撤退到北头大光崖的时候,他发明本身已经走到了死路,火线再也没有能够进步的门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他技艺敏捷地骑在了手中紧紧握着的花枪腊杆子上,然后双脚用力地紧踏着峻峭的光崖,就如许顺着光滑的崖壁飞速地滑落了下去。令人诧异的是,他刚好落在了一个堆满了坚固沙子的冲水坑里,竟然毫发无损。随后,他敏捷地藏身于四周丛生的富强波折当中,躲过了一劫。
据汗青记录,早在明朝洪武二年(公元 1369 年),丁氏一族便从日照县涛雒迁徙至此,并在这里开设店铺谋生。因为当时店内设有一扇宽广大气的方门,人们便称之为“坊店”。久而久之,这个村落也因其店名而得名为“坊子”。厥后,跟着时候的推移,孔、许、厉等姓氏的人家也接踵搬家于此,但村落的名字却一向保存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山东潍坊另有一个叫做坊子的处所,以是这里又被称为“南坊子”,以示辨别。
再来讲说这坊子村,它坐落在街头镇驻地西北方向约 3.6 千米之处,依偎在驼儿山西麓的度量当中,紧邻着 222 省道的两侧。全部村落好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坐落在东西阵势较高、中间相对低洼的地带,闪现出一个法则的长方形聚落形状。
坊子村里,有两位英勇恐惧的农夫魁首——孔广汉和徐永焕。他们挺身而出,高举“杀官清霸、为民除害”的大旗,振臂一呼,敏捷集结起 30 余名志同道合的乡亲们。这群义士怀揣着公理与勇气,决然决然地冲向那些逼迫百姓、鱼肉乡里的犯警地主开设的当铺。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洗劫一空,把夺来的财物分发给贫苦大众,让那些糊口在水深炽热当中的人们感遭到了久违的暖和与但愿。不但如此,孔广汉和徐永焕还颇具远见高见,暗中与捻军获得联络,相互照应,共同对抗腐朽暗中的清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