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五莲县街头镇驮儿山起义[第4页/共5页]
驼儿山叛逆
再来讲说这坊子村,它坐落在街头镇驻地西北方向约 3.6 千米之处,依偎在驼儿山西麓的度量当中,紧邻着 222 省道的两侧。全部村落好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坐落在东西阵势较高、中间相对低洼的地带,闪现出一个法则的长方形聚落形状。
这场狠恶的战役场景,在山东巡抚周馥呈递给朝廷的奏折中有详细的描述。据奏折所述,当时厉应九亲身坐镇盗窟,批示义兵奋勇抵当。他们不但枪炮齐发,火力凶悍,并且还不竭朝山下乱扔石块,打得官兵们狼狈不堪。短短半晌之间,已有十余名官兵受伤倒地,丧失惨痛。
厉应九一家如丧家之犬般乞食到了诸城,隐姓埋名才勉强保住性命,而后如浮萍般逃亡到烟台、吉林等地,事件停歇三年后才如惊弓之鸟般潜回故乡,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 1907 年)在贫病交集合病逝。
村落东边紧邻着于家林沟,那边绿树成荫,溪水潺潺;西边延长至西徐沟,沟边芳草萋萋,野花绽放;南边依托着北西峪,山峦起伏,风景诱人;北边连接着坊子北山,山势巍峨,给村落增加了几分寂静厉穆之感。这片地盘总面积达 7.42 平方千米,承载着 1975 位勤奋仁慈的村民在此繁衍生息。
话说返来,实在当时挑选的那座山地理位置极佳,四周山峦起伏,峰岭相连。山上植被富强,绿树成荫,为义兵供应了天然的樊篱和保护。并且,山间门路崎岖庞大,无益于义兵与清兵周旋作战。只可惜,这支义兵成员大多来自街头一带,乡土情结深厚,对于阔别故乡一事始终心存顾虑,难以割舍那份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终究,走投无路的厉应九不得不带领着两千多名满怀义愤的义兵登上了矗立入云的驼儿山顶,并在此处安下营帐、扎起寨子。他们马不断蹄地开端构筑坚毅的防备工事,辛苦地囤积粮草,日夜不断地加强军事练习,一场轰轰烈烈的叛逆就此拉开序幕。这支义兵被定名为“驼儿山义兵”,而其秉承的主旨则是“果断毁灭那些作歹多端的洋鬼子,让同胞们不再蒙受洋人的凌辱与压迫!”
与此同时,驼儿山义兵还获得了泛博群众大众的尽力支撑。因为资金有限,没法同一购买精美的兵器设备,因而每小我都自行筹办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