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围炉三国 - 第154章 再战庐江(一)

第154章 再战庐江(一)[第1页/共3页]

邺城大将军府,陶响调集众幕僚,会商庐江烽火复兴之事。担负记录的人由崔琰改成诸葛亮。因为增加了诸葛亮一人,全部大将军府幕僚包含陶响统共有了十一人,为单数。陶响为表现决策权的民主,主动把本技艺中原有两票的投票权改成了一票。

贾诩一缩脖子,顿时又挺直了身子,大声说:“庐江要救。必须救!”

贾诩一本端庄地说完,世人脸上都暴露古怪的神采,想笑又不敢笑。

二,庐江之地,乃杨州腹心之处。相同南北,横接东西。得了此地,全取扬州便会事半功倍。

陶响又抛出第二个议题:庐江是否要救?如何救?

不得不说,作为袁术的首席谋士,阎象的结局比之纪灵,张勋,雷薄,陈兰,扬宏等人好得太多。

阎象在苦劝无果,知其必败以后,便产生了满身而退的动机。果不其然,袁术遭到各方诸侯的围殴至死,阎象却从人间蒸发,消逝无踪了。

这个时候的庐江城内,各大师族的老弱妇幼在智囊顾雍的劝说下,已通过海路,转移到了徐州。轻装上阵的各大师族没有了后顾之忧,充分阐扬了主观能动性,不断地给陆逊建言献策,并把各家私藏的少数技艺高强的仆人也进献出来。把庐江城守得固若金汤。

田丰率先发言:“庐江以一郡之力,对抗几近具有两州之地的袁术,本就处于绝对的下风。袁术部下智谋之士如阎象,张勋,杨宏等悉数在军中,更有虎将领军,单凭庐江之力,能守住城池的能够性微乎其微。辨别之在守住的时候是非罢了。”

三国期间,要说谁是被低估的谋士,阎象绝对算得上是一号人物,有些三国爱好者乃至把阎象排成排名前五的谋士,是有按照的。

纪灵雄师离城二十里,安营扎寨。一边休整,一边令匠人打造攻城东西,誓报前次庐江惨败之仇。

雷薄倒也有几分自知之明:“倘与孙家军虎将一对一单挑,薄或答应抵挡一二,如七员虎将齐上,薄死无葬身之地也!”

阎象见世人都沉默无语,因而朝纪灵一拱手,出列道:“将军,庐江之以是难破,不但是庐江本就是坚城,有精兵强将驻守。又有居巢,临湖二城作为臂助,呈三角之势,相互奥援,使得吾雄师不能尽力攻城。

讨董以后,袁术权势得以生长强大,富甲一方,也离不开阎象的帮手之功。正因袁术权势的敏捷生长强大,才使袁术滋长了不该有的称帝动机。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表现了阎象的聪明。

众将服从前来,纪灵问有何策可破庐江?雷薄举头挺胸上前,一米九十多的雄浑身躯立时给人几分威压感,只见他朝纪灵一拱手,瓮声瓮气地说:“这有何难,明日吾与陈兰各率一支精锐,扮作浅显士卒,抢上城头。各自占有一块处所,各位紧随厥后,杀上城头,策应我等,翻开城门,则庐江必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