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筹集军响[第1页/共4页]
今后望去,层层席台井然有序,错落而有致,观者层层环抱,仿若繁星捧月。观众席呈梯形精美搭建,层层拔高,人数层层递增,愈今后愈是人头攒动。
率先退场的几位学子,果然是各州府的俊彦之才。他们稳步下台,神采安闲淡定,气定神闲间,出口便是斑斓文章,佳句妙语仿若天成,刹时扑灭全场氛围,引得台下观者如澎湃海潮,喝采声此起彼伏,耐久不息,仿若要突破这会场云霄。
前排那独一的十二尊位,售价高达八千两白银,可谓天价,却早早被抢购一空,世人皆以能得此近间隔观赛席位为荣;次排三十六席,六千两之价,亦是备受追捧,炙手可热;第三排七十二座,售价三千纵使代价稍低,却也斯须间所剩无几;第四排一百零八座,两千两之价,引得世人竞相争抢;第五排二百二十席,八百两之数,刚一放出,半晌间便满座。至于火线讲授楼处,虽说距赛场中间远了些许,可视野倒是非常清楚,看得逼真,仅收百两一人,如此亲民之价,自是吸引得人头攒动,观者如云,热烈不凡。
而太子与敬国公这边,更是不敢有涓滴懒惰,紧锣密鼓地筹办着大会诸事。从书院的安插装点,到评委的遴选安排;从入场次序的保护,到奖品官位的落实,无一不细细考虑,力求尽善尽美,确保这场诗词大会能顺利停止,不负世人等候。
太子与敬国公筹办正酣,为求公允,所邀评委皆是文坛夙儒、学界泰斗,入场券售卖也非常火爆,达官权贵们为博高雅之名,纷繁解囊,银票如雪片般飞入太子府中。
敬国公这几日亦急得唇焦口燥,心火上涌。恰逢薛安之在二皇子远赴云中后,每十余日便返国公府探视一回。这日,薛安之踏入府门,见父亲愁眉舒展,长叹短叹,问明事由后,柳眉轻挑,说道:“女儿有筹银之法,唯看父亲择取哪种。”
得了这般主张,敬国公心焦难捺,不及整饬衣冠,便仓促进宫,与太子闭门密商。二人商讨很久,又招来一众幕僚,你一言我一语,细细考虑策划。末端,由太子亲书一份奏折,工工致整呈于皇上御案之前。
盛儒书院内,张灯结彩,红毯铺地,四周吊挂着文人墨宝,为大会添足了氛围。
另有一策,父亲手中攥着诸多官员把柄,大可径直以此相胁,令其出资换得出息安稳。只是这体例过于阴鸷狠辣,易结仇怨,且不留转圜余地,女儿觉得,不到万不得已,不宜等闲动用。”
敬国公闻言,双眸骤亮,孔殷望向薛安之,开口道:“我儿目下局势危急如火,你有何主张但说无妨,为父悉心聆听。”
迩来,京都以内风云诡谲,暗潮涌动。三皇子与太子之争,渐入白热化,二者皆倾尽尽力,欲率先筹得五十万两白银。其背后,敬国公与秦太师亦是殚精竭虑,为所辅之人谋算布局,费经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