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从评论区读懂台风中的文明传承[第2页/共3页]
她心中充满了高傲,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尽力和成绩,已经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承认,这是全部中国人共同尽力的成果
“凌晨三点接到社区电话转移,抱着老娘趟过齐腰深的水。看到海上图书馆被淹时心都揪紧了——那是我们村用十年渔船捐款建的!不过今早看到束缚军运来新板材,俄然感觉没甚么过不去的...”网友“灯塔守望者”(IP海南琼海)的批评,尽是对故乡事物的牵挂
床头台灯洒下一圈暖黄的光晕,和顺地覆盖着郑荨。她将蚕丝被又往上拉了拉,整小我缩在被子里,只暴露脑袋和拿动手机的手
俄然,她像是想起了甚么,猛地解锁屏幕,台风“摩羯”的视频还是定格在翁田镇那断枝横陈、满目疮痍的画面,批评区的红点不断地跳动,像是在呼唤着她
俄然,她想起白日在产业博物馆触摸机床刻度的景象,那一刻的触感仿佛还残留在指尖。她心想,现在批评区的每条留言,又何尝不是文明的刻度呢?
郑荨滑动屏幕的手指俄然停顿了一下,因为小体系冷不丁开口了,“检测到宿主存眷‘镇海文明’,是否调取环球‘灾害防备神器’数据库?——从河姆渡的榫卯防水到当代海绵都会,人类对抗天然的史诗从未停歇。”
郑荨点进视频,救灾现场,身沉迷彩服的兵士们正用冲锋舟运送预制板,临时搭建的板房里,泛黄的《借阅登记本》摊开着,最新一条记录写着:2024.9.6 15:00 借《白叟与海》
郑荨答复:“保举旁观《中国台风防备白皮书》,我们的‘镇海神器’是:16颗气象卫星 + 200支国度救济队 + 14亿人‘全民防灾’的共鸣。”
“坐标翁田镇!家里铁皮屋顶被掀飞时,我抱着孙女躲在卫生间,听着内里铁皮砸地的声音,比2014年威马逊还吓人!感激当局提早三天告诉撤离,现在安设点的八宝粥还是热乎的...”
郑荨点击视频链接,南海神庙广场上,红色救济物质箱堆成小山,每个箱子都贴着“广州 - 文昌 风雨同舟”的标签,庙内百年古波罗树的枝叶在风雨中伸展如新
手机渐暗的屏幕里,最后一条批评正在天生:“明天,我去看过‘共和国产业宗子’展区了,此时现在,我俄然明白——我们对抗台风的底气,藏在每一颗螺丝钉的精度里,在每一次提早72小时的预警中,更在批评区这千万条‘我在’的留言里。这,就是中国的‘镇海神针’!加油!正在正面迎击风雨的中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