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仓库建好,交粮标准,政策条件[第3页/共3页]
昌高山区首要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兼种部分杂粮(如谷子、豆类)。
综合堆栈楼建好今后,雷徒弟他们就回四九城了,然后刘光天等人就每天开车跑来跑去,把放在轧钢厂堆栈的物质,以及花圃子里的物质不竭的搬运过来,顺带采购。李怀德那边也不含混,派车给方安然运了两趟,总算把东西全给运完了,一向放在轧钢厂的堆栈里也不是回事儿。
大风已经完整刮起来了,杨厂长已经垮台,现在被下放到后勤扫地去了。
而新村总人数为58人共33户,很多都是一人一户能够住凹凸床,挤一挤略微做点隔断,还是能挤的下去的。
方安然他们听的啧啧称奇,汗青还是有激烈的收束性,统统又遵循原剧的情节生长。
“咋地了光天?”
一是让新村能够建厂有“停业执照”,二是让本身能够名正言顺的一肩挑(一言堂),那还等甚么?
首年,公粮可按标准一半来交,因为新村啥也没有正在开荒,昌平区标准大抵是一亩地上交120-150斤。
别的另有统购粮(余粮),按照当年产量浮动,凡是占产量的20%-30%,与公粮合计可达总产量40%以上,但这部分有偿,不过代价很低约为时价的1/4。
而从来岁开端,就得和其他村庄一样了,公粮遵循地盘面积和长年产量核定,比例为5-15%,60年代昌高山区每亩约50-100斤(小麦/玉米为主)。
“村长……阿谁,我明天能再回城里去不?”
世人正在吐槽着院里的那些家伙没事谋事的时候,方安然看到刘光天的神采不对。
“如何了?”
玉米约 200-300斤/亩(比小麦略高,但仍受制于传统耕耘体例);
怕个der啊!
刘光天他爹终究心愿得成当上了工人纠察队队长,第一件事情就把傻柱给关了起来。
市里给新村的政策那份文件方安然细心研讨了好几遍。
“于海棠来了院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