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朝堂议[第1页/共3页]

如果瓦剌拿天子当挡箭牌,别说火铳,明军连射箭都不敢随便乱来。

比起这些,他们更应当考虑的是接下来该如何办?

这故事话里话外将罪恶全数推到了王振的身上,天子反而成了被奸宦蒙蔽的少年天子,一时候惹得很多人都非常怜悯已经自刎就义的天子。

如他们所想,朝堂之上并未见到顺德长公主,反倒是两宫太后都垂帘听政,一旁的郕王谨小慎微,明显事情恐怕是真的往不好的方向生长了。

胡善祥的话并未说完,世人已经明白她的意义。

莫非因为天子死了就一笔取消?

至于既有经历又驰名头的顺德长公主,少部分人倒是传闻这位长公主已经回京,但在城门口痛骂王振,还差点见血,以后便带着一众保护回了公主府,估计恰是一肚子火的时候,没准连天子的死讯都不清楚。

朱予焕夜入皇宫悄无声气,与之相反的则是天子在土木堡遇害的动静。

何况堂堂一国之君在巡边时被人俘虏,说出去都要让人贻笑千年。

固然有很多人暗中嘀咕,但明面上天子都是无错的,满是奸臣蒙蔽、权宦作歹,天子都已经以身作则、主动就义,这还不敷吗?

如何这位朴直不阿的于侍郎也开口提起了长公主?这不该该是他的活儿吗?

实在这件事他们或多或少都听到了一些风声,但真正让他们头大的是天子存亡不明这件事。

郕王现在不过十九岁,还未加冠,连个子息都没有,又是第一次监国,毫无措置政务的经历,慈惠皇太后固然有辅政之名,却无措置政务的经历,孙皇太后就更不必说了,连名义都没有,至于天子的独子兼宗子朱见深,连说话都还磕磕绊绊的,保不准一个头疼脑热便会短命。

天子故意迟耽误公主回京的意向,官员们不是不清楚,平心而论,换成是他们,大抵也是一肚子火。

“太后,臣恳请顺德长公主暂领政务,重回帮手之位,震慑四方,维系朝廷,主持大局。”

比起朱予焕在城门口的动静,更能吸惹人们的重视的是深夜突至的军报。本就是深夜而知至的告急军情,道边的百姓都听到了风声,加上朱予焕成心分散,人们的遐想很快便引到了外出巡边的天子身上。

本来跃跃欲试的徐珵不由一愣,看向了说话的人,恰是兵部侍郎于谦。

不但百姓担忧,都城中的大小官员也是这般。

但这份军情来得告急,没有涓滴粉饰,又是深夜入京,并且在以后未能传出任何风声,可见其大抵率不会是甚么好动静。

大臣们闻声都吓了一跳,如何也没想到孙太后就这么昏了畴昔,不免纷繁看向珠帘以后。

朱祁钰则是将视野凝集在地砖上,始终保持着沉默。

更不消说她多次被天子和王振针对,回京路上可谓是盘曲,到了都城门口还要被针对,长公主心气能顺,那可真是观世音菩萨显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