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水路走完,荆州过年[第3页/共4页]
面对这些取食已叛乎其道的鸟类,苏轼抱以仁慈的态度。他作诗道,就连遨游天涯的野鹰,为了一口吃的,不也是往空中上几次探头吗?
我们重视到,每到古迹处,苏轼不但仅为了描述此地的风景之美,而是起首想到本地汗青人物的高风亮节。
婆婆还爱吃鱼,常常叫来邻居那位老妇一同前来共食。直到有一天,婆婆住室中间俄然有一涌泉呈现,其味若江水,每天早上还会涌出两条鲤鱼,供两位白叟食用。
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便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到了宋朝,驰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题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腊月初八,父子三人达到江陵。就在江陵府的客室里,马上把三人江行时所作的诗文堆积成册,凡一百篇,定名为《南行前集》。
“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目前脱重险,楚水渺平荡。追思偶成篇,聊助舟人唱。”(《出峡》)在这出峡的特别时候,苏轼并没有详确地描述出峡的细节,而是一到本题,就戛然竟住。用潆洄掩映的笔法,把出峡时的感受写的较为小巧与委宛,也表示出了当代儒者的含蓄之态。
苏氏父子到了这里,来自两个山口的北风从寒江上吹来,顿觉飞云满谷,舞雪穿牖。只得系缆泊舟,在新滩下逗留数日,闲来无事,恰好闭户喝酒。
清溪寺在峡州远安县南六十五里,鬼谷子之故居——这是苏轼在《寄题清溪寺》诗前的自注。而清溪源出清远山下,下深千仞,其水灵异,冬夏无减。对于鬼谷子的纵横捭阖之术,其弟子苏秦张仪之功,苏轼是不觉得然的:“君看巧更穷,不若愚自安。遗宫如有神,点头然吾言。”(《寄题清溪寺》)
欧阳修曾被贬夷陵令,至喜堂为景佑二年(1035)朱庆基在此做太守时为欧阳修所筑。从嘉州解缆,经过水路一千六百八十余里,颠末的郡县古迹很多,在分开夷陵将要在荆州登岸前,拜见一下恩师欧阳修的遗址,对苏轼来讲也是一件尤其首要的事情。
到了峡州地界,苏氏父子三人又旅游了三处古迹:清溪寺、甘泉寺、欧阳永叔至喜堂。
李太白颠末此地,也收回了近似的感慨: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复三暮,不觉鬓成丝。——以此语来言峡中行舟的艰巨谨慎。
江陵也即荆州之府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