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陆行出川,踏上了人生的单行道[第1页/共4页]
苏王弗的家,和苏轼外婆的家都在瑞草桥四周,一对恋人要去中岩寺,去瑞峰古镇,去水运船埠,去古庙都要颠末瑞草桥。
与第一次出蜀到京师赶考分歧的是,前次还是由父亲大人带领。而这一次出行,父亲已经驾鹤西去,驱逐他们兄弟的则是要单独面对人生的风雨,世事的沉浮以及宦海的险恶了。
从凤翔府转而向东,来到长安。
除夕这天,苏轼来到了刚到任月余的永兴军兼陕府西路经略安抚使的韩琦家中。在韩府的客座上,旁观了王颐、石苍舒当场合作的草书。
唯有信奉三宝及皈依三宝,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青神县的蔡褒代表乡邻来为苏轼送行,他们当场手植荔枝树一株,以期盼苏轼早日返来。因为遵循当时的世情,一入宦途,告老回籍的机遇不是大家都能够有的。
苏轼特地到正信和尚的寝室与之告别,正信俗姓杨,暮年与苏轼的祖父与父亲均订交甚笃。当时,正信和尚(表公)正在卧病,但苏轼见他白发盈寸、目光如炬,如同画中的须菩提像普通,是以盘桓再三不忍拜别。
现在,这座阁楼恰好建成,苏轼就应邀专门作了一篇记文《四菩萨阁记》 。
这是后话,临时略过。
当年与苏轼在玻璃江瑞草桥边的草地上把酒言欢、一同交游的人,大抵有王淮奇(字庆源)、杨宗文(字君素)这两位驯良父老,另有蔡褒(字子华)以及苏轼的现任内弟王箴(字元直)等人。
从嘉佑年间到现在的治平期间,苏轼两度回籍奔丧,在故乡眉山逗留的两段时候里,没少来往于青神县西边的瑞草桥。
当朝墨客梅尧臣也写下了诗句,埋头描述了东京夜市“客从都下来,远遗东华鲊”的繁华场景。
佛教既有悠长的汗青,也有层次清楚的教义和教仪。它既有二千六百年前出世于印度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有代代相承的教团及西席。释迦牟尼世尊,是汗青明载的佛宝,佛教教义和教仪是宝贝,而佛教的教团和西席称为僧宝。
腊月二十九,苏轼与时任陕西转运副使范纯仁(字尧夫)、殿丞王颐(字正甫),另有弟弟苏辙一同相会于毋清臣家。在这里,苏轼是第二次抚玩《醉羽士图》,又见了老友章惇在上面的题跋,睹物思人之际,苏轼重新在画上写了题跋。
一向娶不上媳妇的单身汉,一下子升官发财又娶了老婆,人生顿时就像开了挂。
总之是,有了瑞草桥,在苏轼初恋的那段日子,他常从程家嘴外婆家过桥到瑞峰王弗家作客,王弗也常常过桥到程家嘴与苏轼研讨诗文,那是非常便利的。就连苏轼结婚时,王弗乘坐的大红花轿,也是颠末瑞草桥,才嫁到苏家的。
在与眉山老乡、发小家安国(字复礼)别过后,苏轼才正式踏上了分开了故乡眉山县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