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北宋文人世界里的“理工男”——沈括[第4页/共5页]
中书省的定见是苏轼出任颍州(今附属于安徽省阜阳市)通判,可拟奏递上去后,朝廷唆使: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杭州通判与知州一个级别,只是在人事干系上处于二把手的角色。说来讲去,还是不想让苏轼具有实权罢了,这一点苏轼天然是心知肚明。
这位刘恕,字道原,也是一名官二代,同时也是一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铁杆,与苏轼兄弟同是一条战线上战友。其父名刘涣,字凝之,欧阳修的同窗(同科进士),初为颍上令,后因朴直不平,弃官而去,归隐庐山三十余年。
解缆前,得知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宜丰、上高档市县地)人刘恕要回故乡出任监南康军酒,苏轼写诗送之。
刘恕也因获咎了王安石,自度京师难留,便要求到南康(今星子)监酒税,归养本身的父母。
实在,他那里是来找苏轼喝茶话旧的,他清楚是来汇集苏轼反对新法的证据的。
但就是这么一名同事干系的人,却成了差点要了苏轼老命的“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这究竟是如何一回事呢?
至于此次的朝廷任命,开初苏轼要求外任时,底子没法也不敢言明本身要求去哪个处所,只能是听凭朝廷的同一安排。宋神宗刚开端是筹办让苏轼充当一州之守的,但中书省分歧意,其启事也不过乎是怕苏轼不会好好地去履行王安石的新法。
当时,王安石变法激发了庞大争议,多方权势比赛不竭,而像沈括如许果断支撑新法的官员在实现其小我好处和政治抱负的过程中,不得不采纳极度手腕。沈括在王安石二次拜相后相担当担首要职务,包含卖力疏浚汴河、打算天子祭奠六合的《南郊式》等。
实在,沈括进入宦海的门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当时的政坛之下,三十六岁的文明人苏轼恰是年青气盛的春秋,面对王安石的一意孤行,在诗中指桑骂槐的表情美满是能够了解的,也是完整有能够的。在诗中,苏轼将王安石比作是汉朝的苛吏张汤,用孔融比刘恕,“孔融不肯下曹操,汲黯本自轻张汤”(《送刘道原归觐南康》)。
固然说宋朝对官吏到差的时限有着明白的规定,比如说为了包管国度机器的普通运转,普通的权力交代,规定诸府诸路的到任时限,过期违限将会被奖惩。诸位官员,限满不至者,有“一日笞十,旬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别的,为了制止官员假借抱病迟延到差,还专门制定了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