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诞生于湖州的“前、后六客词”[第3页/共4页]
沈偕所述的“回隐士”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此人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玄门支流全真派祖师,八仙之一。
月满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
苏轼听闻后,遂作《采桑子》,上阙云:
苏轼在这里终究又听到了宝觉禅师的笑语了,心中对于禅师之密意厚谊,顿感难以言尽的愧意。
吃过饭,另有一个保存节目,那就是畅游西湖。在杨知州大手一挥的安排下,二人又一起泛舟湖上,杨绘再作《南乡子》,苏轼复和之。
船到湖州,湖州知州、黄庭坚的二舅李常(字公择)李公择设席欢迎,公择为苏轼的至好兼诗友,厥后曾数次向朝廷保举过苏轼。
苏轼等人到而后因慕其名,亲身为李秀才的亭子题了匾额,还与张先都为这座醉眠亭作了诗。
以是苏轼在给李公择的信中说,途中与诸位知己的相会,所到之处,无不作剧饮笑乐之状,人生如此有几,未知他日能复继此否?
沈父沈东老原为隐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东林一带的酿酒大师,能酿八仙白酒。此人即北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沈思,字持正,因隐居归安县东林镇而终老,故号东老。
当闻知老李(小苏轼一岁,时年三十八岁)又添了一个儿子,苏轼即席赋《南乡子》及《减字木兰花》以贺。
路过晋陵(今常州郊区)时,苏轼得以见到了沈东老之子沈偕,沈偕给苏轼报告了一件产生于本身家里的奇事:
陆探微是南朝宋明帝时的宫廷画家,也是中国最早的画圣。
玄月间,杭城的城门外已是秋叶翩飞了,苏轼就是在这一季候分开杭州的。“苦楚楚些缘吾发,相逢秦淮为子留。”(同上)
不过很遗憾,姚淳家属固然一向在姑苏繁衍生息,但是按拍照干质料记录,姚淳家属从北宋末年开端就式微了下去,族人在姑苏城内住不下去了,四散到姑苏周边的乡村糊口。
在中国画史上,据传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初创人,他把东汉张芝的草书体应用到绘画上,可惜今已难再见到他的画迹。苏轼见到的这幅陆探微的名画是晚唐名相李德裕任浙西察看使时极力保存下来的一幅名画,苏轼以为此画运笔体例非常古朴,一点也没有同期间画师的笔法陈迹。
解缆时,杨绘杨大人也同舟离杭,因为杨绘要到道都城任职,陈舜俞、张先也一同乘舟要回到湖州。杨绘是去湖州办点公事,张先和陈舜俞要和苏轼一起去湖州看望他们共同的朋友——湖州太守李常。
这时候,余杭人裴维甫也来为苏轼上演一番文人式的送行。“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次韵杭人裴维甫》),这便是苏轼唱和裴维甫的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