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网红苏眉山 - 第82章 相看恍如昨——兄弟二人的齐州重逢

第82章 相看恍如昨——兄弟二人的齐州重逢[第3页/共4页]

书迷正在阅读: 农女重生后,她飒爆了

此时,老朋友陈襄(字述古)正在朝中任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厥后得知,这段时候陈襄曾在经筵上向皇上保举包含苏轼、司马光等在内的三十三人。

现在,二人又在青州相遇,真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意味。

有人说,密州期间,是苏东坡最难过、最懊丧的一段光阴。

在一次洛阳城里测验举子以后,苏轼同弟弟苏辙一同邀上小顿去登了嵩山,还饶有兴趣地登到了山顶。在密州时,他们还经常诗词唱和,流连于密州的铁钩、卢山与常山等地。

虽没能见到心念已久的弟弟,但却远远瞥见了驱逐他的苏家的孩子们。

就在这时,柳子玉归天的动静传来。

而他们家属的恩公张方平大人,同日也被任命为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留守,苏辙被张方平辟为应天府判官,宋时的南京即应天府。

得知老朋友的逝去,苏辙作了挽词,苏轼专门写了祭文。

张掞,字文裕,齐州历城王舍人庄(今山东济南)人。性笃孝,幼时曾割己股肉医治父疾。后举进士,任益都县(今山东潍坊下辖县级市)知县,在职期间甚有绩。不久因父丧还家,守于墓侧。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知成德军。与兄张揆齐名。

陈襄称苏轼“豪俊端方,所学虽不善于经术,然子史百氏之书,无所不览。文词斑斓,擅于一时。居官敏恕,尤通政事”,只是终究神宗天子没有全数采取,苏轼亦不在被擢用之列。

顿起这小我我们前面也曾提到过,他固然出自吕惠卿的门下,而独守故学,对于王安石、吕惠卿之流订立的新学敬而远之。

吴父吴宗统为翰林院侍讲,他为皇室传授。因双亲归天,归揭阳南潮结庐守墓三年,并设帐课徒。过后离家到潮阳县麻田山(今属潮阳市)筑远游庵,云游四方,广交学人,尤与苏轼兄弟最为厚交,常一起研讨庄子和老子的学说。能够是摄生有成吧,此人一向活到九十六岁。

腊月间,天遂人愿的继任者孔宗翰到任,真到了要分开密州的时候了。

在祭文中,苏轼先把柳子玉文采出众,甘心贫寒而不平从于世俗的高贵风致加以歌颂,又说老柳的离世使本身极其难过,但值得光荣的是老柳有一名杰出的儿子和两个敬爱的孙子。

苏轼给张掞的“读书堂”题了额,旁书“熙宁十年二月朔,子瞻书”。

柳子玉本为苏轼堂妹夫柳仲远之父,平素与苏轼友情甚厚。生前正谪官寿春(治地点今安徽寿县寿春镇),监灵仙观,自从苏轼倅杭以来,多次与苏轼一起悠游唱和。

吴复古别名吴子野,号远游,生於海阳县蓬洲都渔洲乡(今属汕头市龙湖区渔洲乡延陵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