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网红苏眉山 - 第89章 徐州任上亦风雅

第89章 徐州任上亦风雅[第1页/共4页]

在北宋初年的文臣中,有小我叫杨亿,字大年,建宁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苏轼出世时,杨亿已经故去十一年了。

关于“待制”这一官名,本来是仿汉朝的待诏人设立,因唐时的武则天名“瞾”,为避讳,虽改成了“待制”。宋因唐制,于殿、阁均设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龙图阁待制”之类,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

当苏轼看到鲜于子骏写的楚辞“高仿品”后,感慨当时的社会,早都已不再学屈原、宋玉这些个典范了。一旦吹奏《诗经》里的诗,就像铁锅与灶台的磕碰声,又像瓮与盎的撞击声,大师听了也都悄悄发笑,昏昏欲睡。

是以,这一期间二人的唱酬极多。

元丰元年(1078)的徐州,在水患退去不久又产生了春旱,灾情非常严峻。作为徐州知府的苏轼为了消弭旱情,亲往徐州东面的石潭为民求雨,结果得大雨。

苏轼从信中得知,孙颀目前与苏辙在一起同事,且常日里交游甚密,这些动静使得苏轼非常欣喜。

苏轼还作了数首诗为李公择送行,二人都是因群情新法被摈黜远外,以是友情最为深厚。

几年前,苏轼从杭州赴密州任路太高邮时,孙觉(字莘老)服祖丁忧的刻日已到,现在服除,正要起知姑苏。

上完贺表,就听闻年时年六十六岁李师中(字诚之)故去的凶信。

李公择是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幼年时曾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他曾与王安石交好,厥后,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被贬官外放,同时他也是苏轼的老友。而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为王安石所不能容忍,让御史谢景在天子跟前数说苏轼的不对,导致苏轼不得不要求出京任职。

胡琴、羌笛这些,苏轼以为充其量算是一些个风行歌曲。

至此,两人均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不得不离京到差,厥后,又因为各自的运气而不得不一次次别离。

为甚么感慨呢?

苏轼曾写过很多关于李公择的诗篇,当时苏轼从密州赴徐州任时,李公择在济南昌大地欢迎了苏轼。现在李公择出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的李公择,南下到差时又专门取道徐州,特地来拜见苏轼来了。

《郑》、《卫》、《桑间》,自古以来都被归类为“靡靡之音”、“亡国之音”的范围,也就是黄歌、酸曲儿的层次,但在苏轼期间已经算典范了。

现在,人们喜好的多数是夷器,比如胡琴琵、琶与羌笛,就连郑卫之声都很少听了,更何况雅音呢?喜好的人少,想学的人找不到教员,想传授的人找不到门生。

另一个老友、京东东路转运使、阆州人鲜于侁(字子骏),本为唐鲜于叔明后嗣,这报酬官清正、精干,为诗平平渊粹,擅作楚辞(这个很有本性),在公事之余对峙挑灯夜战,一举创作了楚辞《九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