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第3页/共4页]
这在当时的士大夫圈子里,成为了一时的笑谈。
让人没想到的是,令苏轼一贯极其恭敬的大表哥文同次年于陈州病逝。
在苏轼所作的《滕县公堂记》中,他举例了东汉前期有个叫效命于曹操的徐奕(字季才),这报酬人奸佞、表里如一。
翰林学士王禹偁,字元之,世称王黄州,济州巨野人,北宋诗文改革活动的前驱。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就已早逝,年仅四十八岁。
秦观在徐州没有待多久,便旋即北上。小秦还很会来事,顺道还拜访了在南都的苏辙。
而范县令却不避俗事,力排众议地将滕县县衙翻修了一新,新建的公堂及役卒的住舍共一百一十六间,唯独他本身的居处没有翻修。
苏轼想说的是,本身也与表哥一前一后向朝廷递上过奏章,想讨一宣城或明州(今浙江宁波)的处所差事,如果都获得恩准,那么,到时候便能够与表哥连船南下了。
因为,在苏轼眼里,大表哥的墨竹真是到了“胸有成竹”的境地。
谁知一等再等,竟无片言只语寄回。本来苏轼正带领徐州军民抗洪赈灾,直到第二年开春,苏轼才将亲笔誊写的楼名和《眉州远景楼记》派人送回了眉州。
接办这个差过后,苏轼感觉,自古以来的“奉己防嫌”这类事就是个伪命题。
滕县县衙翻修以后不久,范纯粹将离职,由王安上接任。范县令临走前,亲身交代了王安上要将此次县衙的翻修之事刻碑立石。
大表哥文同寄来了本身的诗作,苏轼答诗并回简,趁便向表哥求画墨竹。
在分开徐州时,秦观写下了那首驰名的《别子瞻》,此中的“我独不肯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已南能几人。八砖学士风标远,五马使君恩意新。”句,恰是抒发了对苏轼至心肠敬慕、歌颂与不舍的感情。
这首诗的意义是说,汉水上的竹子,像蓬草一样,既多又贱,在砍除的时候,连竹笋都不放过。猜想糊口贫寒,又饥又馋的文太守,砍竹笋充饥,已非一日,吃进肚里的的竹子不知有多少,想必渭水岸边上千亩的竹子都被吃进他肚子里了吧。
本来,滕县知县启事范仲淹第四子范纯粹担负,想当年,各地官署的厅堂都但求粗陋,人们很忌讳议论大兴土木之事。乃至于即便房屋年深日久、倾斜腐朽,也要装模作样地一任一任地传下去。
生于蜀地的苏轼及文同,打小就对竹子的习性较为熟谙。苏轼以为,竹子自长出一寸长的时候,它该长多少的叶片和竹节都已经是与生俱来的。而古往今来的画竹之人,常常是一节一节地画,一笔一笔地添,如许就难以画出竹子成熟完整的神韵。
苏轼想起来有一次与大表哥之间的诗词唱和,此中苏轼的诗中有“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贫寒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筼筜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