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徐州煤炭开采利用第一人——北宋大文豪苏轼[第2页/共4页]
也就是这一期间,道潜写下了他那驰名的诗句: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高低狂。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仲春,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锋利胜常云。”这是苏轼在其所作的《石炭》诗前的弁言。
在信中,道潜表达了对苏轼的念念不忘之情,令苏轼非常打动。
十一月初八,苏轼又带着来宾僚属去云龙山看望隐士张天骥,张隐士在云龙山的缺口处筑有一亭,还豢养两只仙鹤,每天早大将鹤放出去任其遨游,傍晚则迎鹤于亭下。
道潜送完手札后,便返回了徐州,并在此逗留数日。这期间,苏轼曾伴随道潜旅游了徐州本地的戏马台,黄楼,还放舟于百步洪之下,夜游百步洪东崖并落款。
厥后,有人不解地问苏轼道,云龙隐士张天骥不过一无知村夫,苏公却为他作了《放鹤亭记》,把他比作古隐士,还在赠诗中称其“脱身声利中,品德自濯澡”,是不是有点过了?
到了次月,王巩就给苏轼写信说,驸马爷已经承诺了此事。
至于这位王状元,苏轼还编过他一个段子:
苏轼不忍百姓遭此温饱,便主动构造人力,四周寻觅煤炭。
徐州大水以后,又是百日不雨,乃至于夏季里雪不敛尘,麦不盖土。
厥后,在得知不能到四明去的动静后,苏轼只得退而求其次,开端追求到淮浙一带了。
为御酷寒,百姓顶风冒雪,四周驰驱,争相砍伐林木,乃至“千里禾麻一半空”,住民烧火做饭以及取暖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费事。
徐州自上年大水以后,燃料贫乏。
在复书中,苏轼还对参寥子说,来岁开春本身会向朝廷追求一个江浙一带的州郡任职,到时候会第一时候告诉他。道潜所要的墨条,苏轼已给筹办了两条上品的,他日奉上。
他还奉告大表哥,此次沿南河到差时,行船会很难。是以建议表哥走五丈河,经曹、郓、济三城到徐州来与本身相会,然后再从泗水进入淮河。
石炭,即煤,苏轼把这些石炭称之为“山中的遗宝”,在宋时很多处所已逐步为冶铸业与民用糊口燃料。
这些惊世骇俗之谈,让张隐士一时受宠若惊,惊掉下巴般问道,真的是如许吗?
本来,此时的苏轼浪迹在外已第八个年初,不能还朝,心头不免产生郁塞之感。
苏轼所说的追求江浙一郡,并非只是逗留在口头上的,他还确切向当时的枢密院一名朋友写信乞助。当时的枢密使为吴充,枢密副使为王韶,而冯京、孙固、吕公着、薛向、曾孝宽等苏轼的一众朋友都在枢密院任要职,至于苏轼的乞助信是写给哪位朋友的,明天已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