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纸上谈兵[第1页/共3页]
此言一出,书院里一片沉寂,几个年幼的皇子都不由得投来佩服的目光。
“嗯……殿下说得也有几分事理。既然如此,那这篇《汤誓》,明日请殿下默写全文并详细注解,便算弥补本日所缺。”
但是,朱雄英刚暗自下定决计少来书院,先生的声音却再次冷冷响起。
朱雄英耸了耸肩:“没体例,碰到这类先生,只能靠嘴皮子兵戈了。”
朱雄英本来已经放松的身子微微一僵。
他低头翻开讲义,心中悄悄下定决计:这书院还是得少来,要不然迟早被这些先生烦死!
先生扫了一眼桌上的经义,目光定在了朱雄英身上,“来,将《尚书》‘汤誓’一篇全文默写下来,再附上解释。”
他看了一眼站在讲台后,双手拢在袖中的李时中,又瞄了瞄朱允炆,后者冲他投来一个担忧的眼神,明显也看出了先生的“险恶用心”。
这话听着固然恭敬,但却带着一丝模糊的反击。李时中被他说得神采青白,半晌没有说话。
这时,朱允熥凑过来,小声说道:“雄英哥哥,要不……我归去帮你抄一份?先生能够明天只查抄您,不会管其别人。”
朱雄英垂下眼眸,快速地在脑海中梳理着对策。
“太孙殿下公然聪慧,三言两语便能将大义总结得如此清楚。”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不过,既然殿下如此熟谙《尚书》,可否为本师再解一解何为以德配天?”
“但学问不但在书院中,实际的事情措置起来,或许比纸上谈兵更首要。本殿下愿谦虚听先生教诲,但也但愿先生不要范围于旧章,多多开导我们这些学子的思惟。”
朱雄英接着说道,语气自傲而笃定:“其大义便在于,天下之主当以百姓为底子,如有昏君如夏桀般残暴无道,则天命不佑。商汤行仁政,得民气,故以师伐桀而胜。这篇经义,实乃治国之本,讲的还是得民气、明天道、重民生。”
就连李时中,脸上本来带着几分刁难意味的笑意也僵住了。
朱允炆更是目光发亮,似有赞叹之意。
“本殿下觉得,‘德’不但是天子的品德,也应是天子对百姓的任务。比如减税,开渠,或让百姓能吃到好盐,皆可谓是‘以德配天’的表示。德行若能落实到百姓的柴米油盐当中,才是最为实在的‘以德’。”
朱允炆忍不住捂嘴偷笑,但朱雄英随即皱起眉头,叹了口气:“不过,这书院还真是个让人难以消停的处所……明天还得背《汤誓》,真是费事。”
先生眯着眼盯着朱雄英,明显对这个答复挑不出甚么错处。他嘴唇动了动,正要开口,朱雄英却先一步弥补道:“不过,先生,门生觉得,文章义理虽首要,但更首要的是如何将这些事理应用于实际。若光记着了经义,却不知如何治国理政,岂不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