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舅舅当宰相![第3页/共3页]
一个个宰相很冲动。
赵桓说道:“王宗濋担负殿前都批示使,朕筹算让他离任,重新汲引一人担负殿前都批示使,你们可有人选?”
实际上大宋的文官中,的确有能文能武的文官。
春耕忙完,各地官员的调剂和任命很庞大,要兼顾各方的好处。
杨时、吴敏和徐处仁也都明白了天子的用处,都清楚这是天子提出的好处互换。
政事堂,值房中。
自从天子进步武人的职位后,政事堂就管不到武人的事情,没法插手枢密院,更没法插手三衙禁军。
杨时、吴敏和徐处仁也齐齐看过来。
李纲心中思考着,点头道:“杨公的发起不错,我没有定见。等见了官家,我会发起增加人选的事情。”
精力也不那么好。
李纲说道:“官家,殿前都批示使调任枢密院,担负枢密副使,也合情公道。”
“官家书赖,放权政事堂措置天下的政务。加上官家勤政,对政事看得细抓得紧,每一桩事情,我们都要细细措置。”
特别是金国的雄师即将南下入侵,大战期近,粮草、东西和兵饷等各方面的筹措,也压得几人喘不过气。
李纲心中刹时冲动起来,表态道:“官家选材非论文武,贤明啊!提及来,臣有一个合适的人选,能胜任殿前都批示使。”
这是大宋的常态。
让刘韐担负殿前都批示使,赵桓不担忧有甚么影响。
这才是天子真正的企图,安排王宗濋拜相,一方面往政事堂掺水,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政事堂的掌控。
“我们一个个的,都不算年青。”
李纲、杨时、徐处仁和吴敏都很忙,各自都有事情做。
汗青上,徽钦二宗被掳后,刘韐他杀就义。
徐处仁表态道:“多一个宰相,也就多一个分担压力,我以为是极好的。”
天子向来不做亏蚀买卖,算得太精了。
每一次有动静来,李纲等人就忙得脚不沾地,因为每一个官员的措置,要参议罢官、问罪,及重新选官上任的事情。
各种事情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