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中庸?[第2页/共5页]
南晋身为偏居东南的小国,何德何能能够吸引天下的学子趋之若鹜。
要晓得当年从大梁担当的儒家典范乃是南晋的立国之本。
如果大靖方当真有这本领岂会比及现在?
一句话!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是了!
“如此说来,叶小侯爷说我等不思进取,却也有此中事理了?”
其他在场的其别人,反应机灵的也听出了此中的玄机。
“叶小侯爷此番话说的仿佛也没错,现在天下不比孔贤人与孟亚圣之时要好生很多?可为何出不了贤人呢,便是半圣,也只出了孔半圣一人,还半途短命了……”
“的确,现在我儒道固然被尊奉为天下第一家,天放学子无不以学儒为荣,各国更是尊奉儒道为文脉正统,看似儒家比之任何时候都要昌隆,可说到底,现在我们这些人所学的都是前人之儒法,先人之精义,又何曾开辟创新过?”
不然,又如何能杀鸡儆猴呢?
只感觉叶玄这三句话极其的富含哲理,好似儒家前贤所言普通。
想明白了这一点,几人对于己方的庞大反应显得有些难堪起来。
如果没有这些东西。
当年孔半圣登门的确是有求南晋将儒家那些文籍漫衍天下,以主张九州天下文运的意义。
“叶小侯爷既不是让我南晋将儒家典范送出,却又当如何补全遗落的儒家典范呢?莫不是平空变出来?”
诸侯盘据,天下挞伐不竭,百姓可谓是民不聊生,糊口多艰。
又有一人朗声说话,声音在这落日的渭水河边传出老远。
“我不但看过,并且尽皆能背诵下来!”
而本来对叶玄报之以鄙夷之色的一干南晋学子,特别是柳如风与墨无争倒是神采大变。
此三句话一出。
而现在,永盛帝在长安城的清除。
大儒倒是出了很多,可多为沽名钓誉之辈亦或者南晋为稳固本身文脉职位而强行塑造,真正有真才实学,对得起大儒称呼的,少之又少。
“却也是这个事理,都说这学问需求薪火相承,代代相传,儒家在大梁立国之前,不说每隔几百年便能出一名半圣,鸿儒、大儒总还是有的吧?可现在呢,高傲梁以后,只出了一个孔半圣,实在是有些说不畴昔了。”
南晋一方,方才的学子笑了。
其别人尚不感觉如何。
而南晋皇室便借由这一点,便可与这些想要求得“真经”的学子们签订下一些卖身契。
柳如风与墨无争俱是一怔。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有一些儒家典范大靖没有,他国没有。
“叶小侯爷,不是鄙人笑话您,若无我南晋互助,这天下的儒家典范便不成能补全!”
“如何,你不是这般设法?”
“孔半圣尚且不能让你们如此,我叶玄一介匹夫,无德知名,更无势压迫你们南晋,你们南晋岂会情愿拱手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