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贤才入眼,恩遇渐生[第2页/共5页]
七夕佳节,华灯灿烂,皇宫内张灯结彩,丝竹雅乐悠悠回荡在雕梁画栋之间。
本身要和这位同僚一样,打起十二分精力。
天子高坐于金碧光辉的主位之上,身着绣龙锦袍,周身披发着严肃持重之气,龙颜之上虽带着几分节庆的和悦,可那与生俱来的帝王威压,还是让在场世人时候服膺取君臣之别。
张珩延闻此,神采一凛,整了整衣衫,拱手正色回道:
好似谁的祝词更花梢、谁的姿势更谦虚,便能博得主上青睐有加,今后宦途平步青云。
回到翰林院,谢淮钦行动沉稳,神采间透着几分旁人难以发觉的笃定。
顷刻间,朝堂像炸开的油锅,两拨阵营敏捷了了。
“当大办特办,彰显皇家气象,扬我朝国威,也让臣民共沐圣恩,晓得陛下与民同乐之心,若办得小家子气,反倒失了面子!”
谢淮钦与张珩延忙离座,恭敬施礼,齐声应道:
话落,朝臣们躬身齐呼“遵旨”,一场纷争暂歇,可那朝堂之上的暗潮,还是汩汩涌动,谢淮钦跟着人流退朝,满心都是对后续局势生长的考虑。
文武百官们各个眼含热切,满脸堆笑,抢先恐后端起酒杯,口中溢满奉承之词,滚滚不断地向天子恭祝这七夕良辰。
谢淮钦暗自捏紧了手中笏板,脑内思路飞转,考虑着如有机遇进言。
少顷,缓声道:“朕亦记得此人,爱卿既故意种植,想必他定有过人之处朕且允了,不过,朕而后也当多多留意他作为,若真如爱卿所言那般贤达,朝堂之上,自当委以重担。”
此语一出,朝堂东侧,几位平日以清正、恤民着称的老臣纷繁点头,交头接耳间,尽是对这番谈吐的赞成,仿若一串连锁反应。
杨峰平日立品朝堂,唯以忠心为笔、热诚作墨,誊写对皇上的耿耿精忠,因此深得圣心眷顾,每逢御前议事,皇上总要多听他几句肺腑之言,视作股肱亲信。
“谢淮深当日下朝与臣讲其观点。”
…………………………………………………………
言罢,虎目圆睁,扫向东侧文官,似在等一场唇枪舌剑的回嘴。
此人恰是翰林院学士杨峰,常日里卖力引领教诲他们这些新晋翰林,于诸多长辈而言,是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存在。
杨峰微微点头,手抚颌下髯毛,目光旋即转向谢淮钦,眼中笑意隐现,口中问道:“淮深,你又是作何想?”
次日,晨光初破,谢淮钦已身着朝服、头戴乌纱,身姿笔挺地鹄立在宫门外,等待入朝。
御书房内,龙涎香袅袅飘散,皇上正埋首奏章堆中,眉头微蹙,似为军国要事烦忧。
此时,他只是温馨坐在本身的席位上,脊背挺直,目不斜视,手中竹筷不紧不慢地夹取着菜肴,送入口中细嚼慢咽,对周遭的热烈奉迎仿若未闻,沉浸在属于本身的一方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