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成崇祯,看我力挽狂澜 - 第113章 朝堂上下

第113章 朝堂上下[第2页/共3页]

何况这些日子以来,北上山东的史可法捷报频传,仿若雪花般纷繁扬扬而来,一个接一个的好动静让他精力亢奋。

但是,固然崇祯的声望与权势日趋隆盛,但朝堂中反对他的权势却在悄悄持续增加,如同暗潮涌动,危急四伏。

阎应元呈给崇祯的折子虽一样是要求增派人手,但所求的倒是合格的基层武吏,以充分军队基层批示力量,使军队批示体系更加完美,作战更加高效。

阎应元亦趁此良机,大力收编扩大步队。对于前来投效之人,不管是曾经的明军旧部、大顺军余部还是官方义兵,他皆一视同仁,秉承着广纳贤才的原则,尽能够地将其归入麾下,尽显其胸怀宽广、求贤若渴之态。

而另一个极其首要的启事,则是崇祯对于群众的奇特定义在公众中的遍及传播。这一理念虽极大地晋升了崇祯在布衣百姓心中的声望,但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僚士绅而言,却无疑是一种庞大的打击与应战。在他们看来,这天下名义上虽归朱氏统统,可实际上悠长以来一向是他们这些官僚士绅在掌控大权,他们又怎能够心甘甘心肠与农、工、商阶层平起平坐?这的确是对他们职位的公开挑衅,让他们难以接管。

可如此一来,朝廷高低虽看似一片平和,然那些官员们心中岂能毫无牢骚?只是敢怒而不敢言罢了,心中的不满如闷雷般在心底转动,随时能够发作。

能够说,此次北上行动所获得的丰富服从,使得崇祯在朝堂中的声望如日中天,更上一层楼,世人皆对其敬佩有加。本来那些对他执掌朝堂尚心存贰言的朝臣们,现在亦纷繁窜改了原有观点,对崇祯的带领才气与决策聪明有了新的熟谙,心中暗自敬佩。

“皇爷,该歇息啦!”王承恩微微抬眼,望向那还是于烛光摇摆之下,全神灌输挑灯修改奏折的崇祯,轻声细语地说道。

史可法与阎应元进军速率实在惊人,仿若疾风迅雷普通,他们现在已然顺利进驻济宁,与清军调派而来的杨万成在济宁构成对峙之势,剑拔弩张。在他们路过的地区,不管是处所官员还是官方义兵,皆被其威名所震慑,纷繁望风投效,仿若百川归海,势不成当。能够说,仅凭史可法的赫赫威名,便轻而易举地光复了雄师所过之处的大片地区,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处所权势纷繁归附。

故而垂垂地,朝堂上反对崇祯的声音愈发希少,而崇祯帝所公布的诏令亦无人再敢阳奉阴违。毕竟,谁也不肯成为天子陛下的眼中钉、肉中刺,引火烧身,落得个悲惨了局。

究其本源,乃是崇祯一些非常高调且激进的做法而至。比方他之前抄没蒲州王氏产业、发行国债等行动,便已有人在背后里窃保私语,群情纷繁,对其做法表示质疑与不满。而他提出的扶植皇家大学和军校的宏伟打算,更是遭到了部分大臣的激烈反对,以为此举劳民伤财,不应时宜。乃至有御史言官翻出旧账,提及他中秋夜竟然前去媚香楼,并且因一名青楼女子与田仰产生抵触之事,试图以此来诽谤崇祯的名誉,将其美化,以达到反对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