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成崇祯,看我力挽狂澜 - 第84章 重整朝堂

第84章 重整朝堂[第2页/共5页]

为了能更加顺利地将兵权紧紧抓在手中,崇祯决然决然地命令对早已形同虚设的五军都督府停止大刀阔斧的鼎新,将其改制为多数督府,希冀以此为契机,重塑军事批示体系,强化皇权对军队的绝对掌控力。

黄蜚因在崇祯南下过程中的出色进献,被封为左军都督,封镇海伯,加太子太保。崇祯能够顺利到达南边,并胜利与黄得功获得联络,黄蜚在此中阐扬了相称首要的感化,立下了汗马功绩。而随崇祯自天津出海的冯恺章则被任命为左军都督佥事,代替刘孔炤掌管南京江防,如同一道坚毅的水上防地,保护着南京的江域安然。

李来亨被任命为中军批示同知,阎应元为批示佥事,忠卫营由中军都督统领,代替南京守备掌管南都城防务,负担起保卫都城安然的重担,保护着大明的心脏地带。

刘泽清此次所带的万余人马已然放下兵器,接管整编。但是,在淮扬地区仍有部分忠于他的亲信部下,这些残存权势如同埋没在暗处的暗潮,稍有不慎便能够激发部分动乱,危及大明的稳定。为了制止这类环境的产生,崇祯与刘泽清达成和谈,只要他能够主动共同做好军权的移交事情,便能够赦免其极刑,以和安稳定的体例处理这一潜伏危急,如同奇妙地化解了一颗随时能够引爆的炸弹,确保结局势的安稳过渡。

以崇祯这一后代人的灵敏目光与深切观点来看,贰内心深处天然是渴盼能具有一批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将帅之才,这些将帅不但要具有出色的军事批示才气,能够在疆场上冲锋陷阵,克敌制胜,还需具有必然的政治聪明与计谋目光,能够从宏观的角度掌控战役局势,调和各方干系,使军事行动与政治目标紧密连络,相得益彰。而这,也恰是他今后着力要侧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

除了上述这些将领以外,现在手握重兵的当属左良玉。但是,崇祯对左良玉却毫无好感可言,此人一贯骄横自恣,目空统统,全然不平从朝廷的调遣指令,已然成为一个拥兵自重、盘据一方的军阀。他在其辖区内肆意妄为,勇于虐民,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民不聊生,而在面对真正的大战时却又怯懦怯懦,畏敌如虎,毫无甲士之勇与担负。

崇祯深知,不管本身如何对左良玉加赏封官,也难以调换他的虔诚与效力。更何况,现在左良玉所占有的武昌乃是大明防备体系中的一个相称首要的计谋节点,此地关乎大明的存亡存亡,必必要把握在能够绝对信赖的人手中。

汗青上,他在面对李自成带领南下的大顺军时,不敢与之正面比武,却假借一个来源不明的太子密诏,以清君侧的名义出兵南京,讨伐马士英。更加甚者,临行之时,他竟然丧芥蒂狂地命令把武昌住民搏斗一空,并扬言“不留一物与贼”,其残暴行动令人发指,天理难容。而他的南下之举,吸引了江北三镇的兵力前去抵抗,使得此时南下的满清豫亲王多铎有机可乘,趁机攻陷了南京,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加快了其灭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