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大唐传奇诗人[第4页/共5页]
但是,这篇文章仿佛耗尽了他平生的精力。一年后,王勃在看望完父亲返回的途中不幸遭受风暴,溺水身亡,年仅27岁。与此同时,《滕王阁序》已经传遍了全部大唐。
蒙受如此沉重的打击,王勃的表情可想而知,但他并没有是以一蹶不振,而是挑选分开长安,游历巴蜀,在山川之间寻觅安慰和灵感。
这篇文章辞藻富丽,用典精美,描画了滕王阁四周绚丽的风景,抒发了本身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主静态度。
几年后,王勃应朋友之邀前去虢州担负参军。但是,他的运气仿佛并未好转。在虢州期间,他因藏匿并殛毙官奴曹达一事被判极刑。
就如许,王勃的宦途刹时跌入了谷底,从人生顶峰一下子摔落到了万丈深渊。
在旅游玄都观时,看到盛开的桃花,他诗兴大发:“紫陌尘凡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在和州,他遭受知县刁难,半年内三度搬场,居处一换再换,从宽广的屋子到狭小的陋室。但他没有抱怨,而是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但是,实际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这群空有笔杆子却无兵权傍身的人,在庞大的政治斗争中,永贞改革仅仅持续了短短数月便宣布失利。
他是天赋中的天赋。6岁便出口成章,10岁已通读六经,16岁成为大唐最年青的公事员。他即兴写了一篇文章,震惊后代1300多年。
公元826年,刘禹锡终究结束了冗长的贬谪生涯,回到洛阳。23年的流落,让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鬓发如霜的白叟。但他的豪情还是。
公元675年,王勃决定南下看望远在交趾的父亲。
被贬途中,他仍然主动糊口,为百姓谋福祉,诗文中尽显豪放豁达与悲观向上。刘禹锡用他的平生,给我们建立了一个顺风发展的绝佳表率,给无数得志之人东山复兴的勇气。
本来是出于好玩,却没想到这篇文章竟给他带来了没顶之灾。文章中锋利的言辞被唐高宗以为有教唆皇子干系之嫌。唐高宗大怒,当即命令将王勃逐出沛王府,并制止他再入朝为官。
宰相刘祥道读完后大为赞美,直呼王勃为“神童”,并向朝廷保举了他。15岁时,王勃因一篇《乾元殿颂》震惊朝野。
这篇文章辞藻富丽,气势恢宏,唐高宗看后都赞叹“此乃我大唐奇才”。今后,王勃申明远扬。
在连州,刘禹锡没有因宦途的盘曲而低沉。
要晓得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唐朝,这是多么的光荣!随后,他又连登博学鸿词科、吏部取士科,一起开挂,连登三科。年纪悄悄就成为监察御史,在宦海崭露头角,引得世人谛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