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诗家天子[第4页/共5页]
在这里,他碰到了歌姬张好好。张好好年仅 13岁,长得标致,唱歌跳舞更是一绝,把杜牧迷得不可。从那今后,只要有宴会,杜牧就跟张好好腻在一起。
去上任的路上,他熟谙了老友辛渐,还写了那首特别驰名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黎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厥后,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聘请杜牧去扬州,让他当淮南节度推官,没多久又让他做了掌书记。谁曾想到,杜牧在扬州的青楼酒馆流连忘返,每天早晨出去找乐子,风骚佳话一件接一件。
大和九年,杜牧官升监察御史,赴京就任。此时的唐朝藩镇盘据,寺人擅权,朝堂之上党争狠恶。杜牧因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又与李德裕理念分歧,在党争中摆布难堪,宦途频频受挫。他前后担负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固然身处窘境,杜牧仍然心系百姓,在任上主动作为,为本地百姓谋福祉。
但这份事情也让他结识了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等一众文人雅士,他们经常相聚,谈诗论文,相互唱和,留下很多文坛嘉话。
从屈原在江边吟唱《离骚》,到范仲淹登高时喊出“天赋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杜牧在秦淮河边的感喟,到龚自珍为《病梅馆记》写下的号令,这些复苏而痛苦的文明守望者,总在乱世狂欢中冷静保护着文明的火种。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为要避讳太子胤礽(保成),就改名纳兰性德。1655年,他出世在顶级朱门,父亲纳兰明珠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是康熙跟前的大红人;
另有《参军行》里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把兵在卑劣环境和兵士们搏命作战的决计写得特别活泼,满满的豪杰气势。
在边塞的日子里,王昌龄白日骑马巡查,感受着大漠的雄浑与壮阔;早晨就在营帐里点着灯写诗,把内心的豪情都抒收回来。边塞环境艰苦,战役残暴,兵士们又孤傲又想家,这些都成了他写诗的灵感。
公元698年,王昌龄出世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农户家里。小时候的他,一边跟着父母在地里干活,一边冒死读书。23岁那年,他做了个挺特别的决定,跑去嵩山修道。
他写了好多闺怨诗和宫词,比如《闺怨》里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发作,天下大乱。快60岁的王昌龄决定去官回家,想找个安稳的处所。但是他路过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无缘无端给杀了。
但是虽说王昌龄在边塞写了好多好诗,可军功却没立多少。几年后复员回到长安的他,认识到要实现抱负,科举之路或许更加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