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曙光[第1页/共3页]
杨恩想了想,摇点头道:“大王屡经战阵,而臣不过是一墨客,已久未随军,如何能知,若大王决定亲征,那臣只能极力为火线供应军粮,但臣心中所想,现在大王已据上风,何不慢待机会,积蓄气力,以煌煌之师,无可对抗之力,完整荡平北方,何需弄险!”
赵用平之捷报几近是隔几日就要发往金陵,金陵城内的百姓从一开端的喝彩雀跃,到现在的波澜不惊。
太原一战,拜音图所部,折损严峻,三万五千余绿营兵,伤亡过半,八旗一万三千人,亦阵损四千人,拜音图从进入山西前的六万部众,至此仅存不敷三万人。
孟浚对赵用平势如破竹的态势也有些惊奇,他晓得自从多铎兵败湖广后,清军必定会走下坡路,只是未曾想,竟然如此不堪一击,诸多县城,纷繁易旗,仿佛一幅王师北上,箪食壶浆的场景。
山东巡抚吕逢春,一面抽调济南府,青州府各县之守军,齐聚济南,一面向多尔衮乞援,可在暗中,却又悄悄派亲信,密至济宁,面见赵用平。
中军大帐内,赵用平对是否持续北伐,心中有些踌躇,虽说雄师北上,并未经历多少血战,军心士气还是昂扬,战力也未折损多少,可在全局来看,赵用平所占有之地,几近满是运河两侧之城池,其他之地,仍归于清廷治下。
而吕逢春之密使,联络赵用平之意,则是但愿赵用平能够一起北上京师,而不转而东进济南,而济南之军毫不会出城一步,一旦周军拿下京师,则其必会立即举旗归正。
是以赵用平在思考好久后,决定暂缓北伐,一面在济宁城休整雄师,并等候榆园军的到来,一面逻骑四出,公布招降书,对山东,乃至河南之地的县城停止劝降。
杨恩道:“大王,部属以为,清廷虽败,但还未至山穷水尽之时,赵统镇所部,实为一偏师,其部精锐不过是重甲军,破虏军,以及武安镇,余者,高进库,降军所编,刘体纯等三镇又是忠贞营所改编,大王如果亲征,胜负不成预感啊!”
孟浚又道:“吾若亲征,以慕德之见,胜负多少?”
顾炎武答道:“林统镇麾下七万余众,如有变,立便可南下长沙,而赣州又有韩统镇所部谨防李成栋,大王若北上南面当能无恙,而一旦有事,也足以对峙至大王回返!”
唯有曲阜虽未开城请降,但对赵用平的使者也非常礼遇,此时的衍圣公孔兴燮是孔子第六十六代孙,至本春秋不过六岁罢了,上任衍圣公孔胤植在前年已经去世,此时的衍圣公府主事之人,乃孔兴燮之母陶氏以礼法为由,回绝与使者相见,但叮咛人以高规格的场面,礼待使者。
在杨恩走后,孟浚单独安步于府中,清冷的晚风吹拂着他的面孔,杨恩所想乃是从赵用平的军事气力解缆,而孟浚着眼天下局势,南面还是安静,北面倒是民气窜改,从诸县归顺中,孟浚看到了北方之民,对清廷已经逐步落空了害怕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