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都市娱乐 - 从透视开始暴富 - 第317章 书画交流会

第317章 书画交流会[第2页/共3页]

三人看上去都是五十多岁的年纪,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自傲。

王景行重视到明朝墨客吴宽的题识:“其画简而意繁,笔枯而气润,真逸品也!”

不由感慨:“这些题跋的确构成半部中国书画史,单是文徵明临摹倪瓒笔意的这段跋文,就够开个专题研讨会了。”

溪桥上拄杖老者的衣纹竟以游丝描画就,细致至极,连腰间玉佩的缨穗都清楚可辨,仿佛能随风飞舞。

“钱老,这幅画可真是王时敏的佳构啊,这意境,仿佛能把人带入阿谁山林雅聚的场景当中。”陈德章由衷地赞叹道。

此次交换会,无疑是个绝佳的机遇,能够拿一幅相对安然的出来,摸索一下市场的反应。

钱文墨作为东道主,率先揭示了他那幅王时敏的《山林雅聚图》。

陈德章轻抚卷轴侧边的火漆印,一脸高傲地先容道:“这是衡山先生七十三岁盛年之作。诸位请看这‘停云馆’保藏印,与《石渠宝笈》着录的钤印方位完整符合。”

他指向画心右上角白文方印,在题款“徵明写于玉磬山房”下方,公然有项元汴“天籁阁”骑缝章半枚,印证此画曾为明朝保藏大师经手。

钱文墨俯身细察纸张纤维,俄然抚掌笑道:“李总您这‘康熙内府造’水印纹暗记藏得妙啊!这十竹斋特制玉版宣,怕是比划作本身还要金贵三分。”

王景行一听,心中猛地一动。

近处溪水潺潺流淌,溪边几位文人雅士围坐一起,或吟诗作画,或举杯痛饮,人物栩栩如生,神情姿势各别。

从明朝沈殷勤清朝翁方纲,蝇头小楷充满诗塘。

钱文墨哈哈一笑,兴趣勃勃地说:“我前次不是拍下王时敏的《山林雅聚图》嘛,几个朋友闹着要办一场书画交换会,每小我带一幅书画作品,大师在我的清雅斋交换交换。你也来吧。”

画卷缓缓展开,画中山川清幽安好,远处山峦连缀起伏,云雾环绕其间,仿若瑶池。

看来大师都把压箱底的宝贝拿出来了。

六尺宣纸上,三竿墨竹破空而出,主枝以飞白笔法逆锋而上,充满了力量感,竹节处墨色俄然沉郁,仿佛能闻声春雨敲打竹节的清脆声响。

当陈德章展开手中八尺素绢时,顷刻间,氛围中仿佛有松风拂面而来。

他刚好从津门得来76幅书画,每一幅都是国宝级别的珍品。

张明远带来的是倪瓒的《容膝斋图》,固然不敷三尺,但当这幅画展开时,全部空间蓦地变得空旷寥寂,仿佛置身于一片安好的山川之间。

松针细若毫芒,却根根清楚,在轻风中仿佛悄悄颤抖。

世人纷繁点头表示附和。

想到前次一起竞拍以后还没见过面,王景行嘴角微微上扬:“明天有空,钱老有甚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