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陛下从谏如流[第1页/共4页]
“陛下 ,最后一件便是补发边军军饷,查验武备,深沟高墙,各处守军需练习不辍,不得推委迟延,再有兵部派员考核,谨防贪墨军饷,吃空饷之事产生,如此军心必震。”
“哈哈哈……好一个沈弼啊,还真是士别三日,让朕都刮目相看了!朕失太子而识宁王之胸怀,失高廉而得陈文锦之谋,失韦孝宽又得秦钟业之直,失袁凤山而得你沈卿之变!幸甚!朕之大幸,唐之幸甚”。隆德皇看着面前这一个个经心帮手的能臣,内心欣喜不已,当即开口道:“传旨,令慕容灼速速派员核定官吏政绩,择优堪用者,誊写名录,备述细心,呈报内阁阅览公议,此事便交尚书令沈弼决定。别的,乔太师桃李满天下,可择弟后辈子,德才俱佳者,保举入朝,由丞相决计弃取。”
“哦?沈爱卿,为何要劝朕多启用年青人,更要侧重取豪门士子?你但是世家后辈哦。”隆德皇有些迷惑的道。
“臣多谢陛下,陛下如此从谏如流,我朝乱世之期不远。”陈文锦诚心的道。
沈弼从速扶住陈文锦道:“不敢不敢!可千万当不得丞相如此。昔日,沈某曾见宁王几副字,一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者,家国天下;三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弼虽不肖,常思宁王此三语,可惜,昔日不得所悟。”
“宁王不独其才可压当世,便是这般胸怀,也可谓人间少有啊!”老太师也是深有感到。
杨延俊见天子措置如此利索,对内阁和六部也大有放权之心,当下也开口道:“陛下,现在……储君之位空虚悬,朝堂不稳,请陛下策立献王为太子,以安朝野百官之心。”
陈文锦等人相视一眼,纷繁点头。
秦钟业刚谢恩坐回坐位,乔玄便又拱手道:“陛下,经此一变,朝野官员折损很多,空缺太重,臣请陛下广征贤能,量才以任。”
秦钟业乃是老太傅秦叔桐之子,本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夙来忠贞,此次动乱,朝堂官员空缺极多,隆德皇登门拜相,陈文锦力荐秦钟业接任尚书令,沈弼改任中书令。隆德皇考虑沈家此次忠贞态度,且沈弼被李苕关进大牢,差点丢掉性命,不好再动他官位,便仍由沈弼任尚书令,使秦钟业出任中书令,却又将秦钟业选入内阁,协同丞相,太师,共处政事。
隆德皇见状,微微一笑道:“诸位爱卿无事了,朕倒是有一事要与众卿商讨,朕想重赏宁王李胤,可他现在已是亲王,又阔别都城,朕想问问诸位,朕该如何措置?”
“陛下,臣之以是劝陛下取年青士子为吏,是因年青人有张力,敢闯,敢拼搏,有那份大志,敢为了本身的设法去尝试,懂变通!相较而言,年父老,则多保守,凡事喜循规蹈矩,还是例,少创新,贫乏了那份锋利进取之心。可人间万事,古往今来,哪有完整不异,一成稳定的?若大家皆循规蹈矩,事事遵守古典,怕是现在天下还过着茹毛饮血的蛮横日子,何来这金碧光辉?何来这雕梁画栋?何来这斑斓文章,何来这日新月异?年青人缺的,不是经历,经历虽能让人少走弯路,也会予人桎梏,令人缠足不前 难有进取。实在,年青人少的是一份慎重 若陛下取年青人入吏,经心培养,使其磨砺个三年五载,心性更加慎重,且还未曾将心中那份进取之心消逝,如此,便可有创新之力,也能有老成之态。”沈弼本日如同开了神智,滚滚不断,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