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2222,[第6页/共7页]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宕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世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插手抗金义兵,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平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求规复国度同一的爱国热忱,倾诉壮志难酬的悲忿,对当时在朝者的屈辱乞降颇多怒斥;也有很多吟咏故国国土的作品。题材广漠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气势沉雄豪放又不乏细致柔媚之处。因为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分歧,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98篇诗文 ? 1704条名句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中原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驰名史家、学者与思惟家,着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首要进献在于其所着《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属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谙诸国史事,并深切了解孔子思惟。? 58篇诗文 ? 1996条名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得了所不辟也。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能够得生者何不消也?令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能够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消也,由是则能够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惟家、哲学家、教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期间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负齐国稷放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暮年蛰居兰陵县着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攻讦地接管并缔造性地生长了儒家正统的思惟和实际,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惟;反对鬼神科学;提出性恶论,正视风俗和教诲对人的影响,并夸大学乃至用;思惟集合反应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实际服从和本身的学术思惟,创建了先秦期间完整的朴实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惟在今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生长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 9篇诗文 ? 307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