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湛若水[第5页/共7页]
27 岁考落第人后的湛若水,在次年的会试中落第。但这并未反对他追肄业问的脚步,弘治七年,他决然拜陈献章为师,开启了一段影响深远的肄业之旅。
湛若水则担当了陈献章光大岭南理学之风,主张 “到处体认天理”,在哲学思惟上与陈白沙主静分歧,他主动静连络。在书法上,湛若水以为 “字者心之画”“由画以传心”。他将动静连络的哲学思惟利用于书法艺术,以心写字,以书画心。其书法一改白沙的内敛,有飞动之势,少了生拙之味而多了一份流利。他能丢弃其师的学说,亦不因循前人之说,遭到陈白沙的赞美和王守仁的奖饰。
湛若水提出了 “到处体认天理”“心包万物”“知行交进” 等哲学思惟,这些思惟建立在 “心包万物,气塞六合” 哲学理念根本上,夸大实际感化。
总之,湛若水的着作等身,其传世典范对中国当代学术思惟的生长做出了首要进献。
哲学思惟,内涵丰富
历仕两京,着书立说
文明传承,鞭策生长
湛若水的书院教诲在当时产生了严峻影响,吸引了天下粹子慕名追侍从学。他在岭南地区广布心学,还将讲坛设到南京、扬州、徽州、衡阳等南北各地,天下粹子多达 3900 余人。在那样一个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的期间,湛若水以一名来自悠远岭南的名师身份,具有着惊人的影响力传播力。
品德主张,虔诚廉洁
《心性图说》是湛若水对其心学思惟的首要阐释。受教员陈献章影响,湛若水有衡山情结,他曾三次前去衡山。他在《衡山不远》中表达了对尧舜之道的追随和对宇宙万物一体的感悟。在南岳订婚书院讲学期间,他于四周买地筑宅,号甘泉精舍,后称为甘泉书院。湖南武陵人蒋信是湛若水的门生,作有《甘泉精舍记》。1935 年,创办于长沙的湖南私立岳云中学,向衡山县财务、教诲两局租得甘泉书院遗址,建岳云中学南岳分校。上世纪 80 年代,黉舍将其加以修茸,辟为 “岳云校友楼”,并重修 “甘泉亭”,内置湛若水门人詹濂所作甘泉石像碑石,像上刻有《心性图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