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室友羡慕了,秋宁,你男人可真俊哪![第2页/共3页]
来到八杂市门口,劈面是个很气度的大门,上面写镶嵌着“道里市场”四个大字。
菜价国度有补助,住民每户每天都得凭菜卡采办。
和室友们唠了几句,也没太磨叽,许承安还在楼劣等着呢。
接待所的前提粗陋,床也有点响,隔音前提差,中间能够还住着别的同道,两人没敢搞出太大动静,许承安这头耕牛不是很纵情。
“秋宁,返来啦?”
“没事,只要能为四个当代化扶植做进献,念不念大学都一样!”
这也就意味着,阳平镇的黑木耳能够卖到省会来!
施秋宁被调侃得有些害臊,不过室友们夸许承安长得俊,倒是内心欢畅得很。
当然,农副食品干货天然也是不缺的。
七月上学恰好是各地木耳上市的淡季,市场行情最有参考性。
许承安宿世在哈师大读书,毕业后也多次去过省会,对这里的各大市场体味得很。
阳平镇其他乡村的木耳没种出来,沧城都能完整消化掉,临时没到向省会运送的时候,光靠一个黑土屯的产量也太少了,称不上财产链,不好和别人谈前提。
别说施秋晴和施秋玲,就连在哈市读书的施秋宁也没见过这么大的市场,她平时根基都在黉舍,几近不如何上街玩。
“先办完闲事,咱再去玩吧!”许承安设了顿:“我想跑一下哈市的集市,看下黑木耳的市场行情。”
秋宁的男人固然没上大学,也是个大人物啊!
这里始建于1902年,1956年公私合营后正式建立道里市场食杂商店,厥后垂垂生长为哈市最大的杂品蔬菜大市场。
幺妹对哈市的统统都颇感兴趣,包含市场。
80年代哈市最具代表性的市场,那就不得不提道里市场了,本地老百姓昵称“八杂市”,哈市最大的市场,天下也是鼎鼎驰名的。
既然是知青,为啥不考大学呢?
第三个室友则恋慕隧道:“秋宁,你男人真的俊啊,我明天看到了,咱黉舍都没哪个男同窗长得比他俊,还斯斯文文的,不过咋瞧着不像是乡间的呀?”
见到施秋宁,一个室友就捉狭隧道:“整天念叨着你男人,现在他来了,昨晚过得老高兴了吧?”
毕竟是被誉为本地人菜篮子的集市,那范围有点吓人,各种农贸产品极其丰富。包含一些市道上很奇怪的“细菜”,比如蒜薹、洋葱、蒜苗也能在这里找着,而在沧城的市场就很难买到。
而在鼎新开放前后,面袋子才是人们买菜的常用东西,那会物质太完善了,一买就是二三十斤的豆角、茄子、黄瓜,老百姓回家时内心才结壮。
1978年,八杂市的肉、蛋、鱼、干豆腐等仍需求凭票采办,但是1981年以后,这个市场不要票的商品种类就越来越多了,而干木耳这类农副产品便是此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