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章 设立民情司[第4页/共5页]
“这设立‘民情司’的设法,倒也不失为一个良策。”朱元璋喃喃自语,随即召来贴身寺人,叮咛道,“速传李善长、刘伯温等重臣入宫,朕有要事相商。”
一行人随即前去下一处候选地点——位于城南的一处清幽天井。这里阔别喧哗,环境清幽,合适办公。
朱瀚与朱标领命,心中更加果断了做好这项事情的决计。
一日凌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朱瀚与朱标身着朝服,并肩步入御书房,筹办向朱元璋详细汇报“民情司”的筹办停顿。
他们缓缓走向古刹中心,那尊庞大的神像映入视线,令人不由自主地生出畏敬之心。
“看,这本封面上的金线绣字,虽已恍惚,但仿佛与老者描述的符合。”他镇静地拿起册本,递给朱标。
朱标闻言,也暴露了感兴趣的神采,“听您这么一说,我倒真想亲眼去看看那座古庙,感受一下那份崇高与寂静。”
朱标接过话茬,弥补道:“父皇,儿臣以为,除了繁华地段,我们还需考虑办公环境的温馨与私密性,以确保‘民情司’能高效、公道地措置民情民意。”
“看来,这座古庙比我们设想的还要奥秘。”朱瀚感慨道。
朱元璋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成:“标儿所言极是。‘民情司’的设立,旨在搭建起朝廷与百姓之间的桥梁,确保政策制定更加切近民意。你二人需持续用心筹划,务必使其阐扬实效。”
两人并肩走向书架,指尖悄悄滑过一本本泛黄的经卷与古籍,仿佛在与汗青对话。
“这神像,真是气势不凡。”朱瀚停下脚步,细细打量,“历经风雨,还是严肃如初。”
朱瀚俄然说道:“标儿,我另有一个设法。我们是否能够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卖力汇集各地的民情民意,按期向朝廷汇报?如许,朝廷的决策就能更加切近实际,制止闭门造车。”
朱瀚沉吟半晌,缓缓说道:“标儿,我看我们能够先将古籍带回都城,交由翰林院的学者们停止清算与翻译。他们学问赅博,定能从中发明更多有代价的信息。”
“哦?那古庙里供奉的神灵,真的如此灵验吗?”朱瀚饶有兴趣地问道,他的声音暖和而充满切磋意味。
“这些册本,每一本都承载着先人的聪明。”朱瀚轻叹,俄然,他的手指停在了一本封面略显陈腐的册本上。
动静很快传回了蜀地,朱瀚与朱标得知后,心中尽是欣喜与冲动。
李善长闻言,微微欠身,恭敬地答复道:“陛下,瀚王爷与太子殿下此议,实乃高瞻远瞩。设立‘民情司’,确能使我朝更加切近民意,促进政策的科学与民主。臣觉得,此举值得一试。”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美:“皇叔此计甚妙!这确切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建议。我们能够向父皇发起,设立一个‘民情司’,专门卖力此事。信赖父皇也会附和如许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