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1627崛起南海 - 第1209章 基层官员

第1209章 基层官员[第4页/共5页]

遵循大明的官僚体制,知县之下有县丞一人、主簿一人,分掌粮马、巡捕、税征、户籍等事件,典史一人,掌管文书收发,如果无县丞或主簿的小县,其职能则由典史代管。再往下就是三班衙役和民壮,乱七八糟加起来有百十来号人。但海汉的基层官僚体例要大很多,遵循谭举任的说法,他们这批接管培训的干部都是基层官员,再往下才是如三班衙役一样的勤杂职员。这当官的都十几小我了,团体的职员体例天然是要比大明的县衙体例多出很多人头。

加上在海汉官府机构里做事的饷钱都不低,保持这么大的机构体例所需投入的资金天然是要远弘远过了大明的县衙一级官府,考虑到经费开支,如许的形式在大较着然是行不通的。但人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韩正山这一级的基层官员责权更加明白,而他们的主管带领谭举任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殖民地的打算与实施过程中的批示事情上,而不是为了措置大大小小的官方事件忙得焦头烂额。

以韩正山的目光见地,实在也说不出海汉这类用大投入来换高效力的做法,与大明官府比拟到底孰优孰劣,但海汉能在来到大明鸿沟的短短数年内立国并向外不竭扩大,可见这套运转形式的感化还是相称明显。海汉这套官僚体系能留给外界质疑的题目,不过是百姓几近满是来自以大明为主的他国投效,在海汉的统治下这些百姓的虔诚度到底有多高,或许将会是海汉的一个软肋。

海汉的干部培养体系,能够说是埋没在国度高速生长大好局面下的一块短板,固然执委会从穿越之初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题目将会带来的隐患,并且也为此作出了诸多尽力,采取了自行开科取士,任用大明投效官员,各部分都自行开设干部学习班等等办法,但毕竟安身时候太短,合格的干部数量仍然远远跟不上海汉国的扩大速率。

遵循韩正山的了解,海汉对于在朝的合作要比大明官府更加详确,考虑得更加全面,并且有现成的形式可用套用,每小我都很清楚本身的任务地点,这类合作合作的体例会比大明官府的运转效力更高。不过韩正山以为这也是与海汉所具有的惊人财力有关,像谭举任将要履任的这个处所,传闻人丁还不如大明一县之地,而这分担干部就有十几人之多,谭举任可不敢想像一个县衙有这么多管事的人与县太爷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