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寒门宰相 - 第113章 入汴京

第113章 入汴京[第4页/共5页]

黄好义点点头道:“他在备考广文馆呢?”

章越看了对方一眼,本身也很想见地下传说中的‘瓦舍北里’,深切体味下汴京小娘子的风情,可惜本身出门在外不敢乱费钱啊!

船头刚往沿河塌房里结了帐,不及遮伞敢着回船,正赶上一熟人,仓促间酬酢一番,再抱拳道别,话音未落,人已踏上了船弦。

这此起彼伏的击水声,还间和船夫的唱棹声,早早突破了汴京的雨中晨景的安好。

一旁自有熟谙汴梁风景的人与章越先容道:“郎君你看,这是虹桥!”

“哦,二堂兄也在京中读书么?”

“如何说呢?”

“你见他面时,千万莫要叫错了。”

在庆历兴学之前,国子监担当唐制实施三馆制,广文馆教进士,太学教诸科,律学馆教明律。

一副腐败上河图在面前缓缓展开。

不过不管如何说,太门生们还挺感激丁谓。

“两位仁兄,我要走了,自从闽地进京几千里,累两位陪我一起担惊受怕了,大师同经风雨共历磨难,此番交谊不消多说。现在到了汴京,这天子脚下居大不易也,两位有甚么难处,固然与我开口,我吴府就在金梁桥街,寻人一问即知。”

黄好义怒道:“我们去别家书铺问。”

二人边走边说,先出了内城的保康门,过了门桥,到了保康门街与麦秸巷交叉地,这里与太学不远了。

以锡庆院为太学,锡庆院位于国子监旁,最后除了欢迎辽国使节外,还常用于停止皇家宴席。

吴安诗打动道:“你我同在汴京,再见的日子还多。如许过些日子你让唐九郎来我府上,我让爹爹替他手札一封就是。”

熟谙东都城掌故会晓得麦秸巷旁有一条水柜街,丁谓的家宅也在这里。

黄好义昂然道:“不急。”

现在章越来到柳永再也见不到的汴京。

本来三馆制只是称呼,实际上并不是黉舍,考中馆生,入国子监,太学,更似一个职称名字。

章越沉默半晌道:“四郎,还是与我一并先去太学再说。”

当朝七品官以上后辈为国子生,校址在天福普利禅院。

丁谓又奏朝廷开保康门,南北新作安国延安二桥以跨汴河蔡河。

章越道:“二兄对我一贯要求甚严,不准我借着他名头在外招摇过市。此番我入太学之事,我也不敢等闲禀告,不然他还觉得我是借了他的名头呢。”

章越抵至太学。

不过庆史兴学后,三馆制就窜改了。

船经东水关查验入城。

至于本来教进士的广文馆,改作给落榜的举子,以及四方州县保举入京门生听读。门生每个月还能支取少量的粮米,以供京中糊口。

那伴计摊手笑道:“去哪家都是一样的行情。今后两位如果解试,省试都离不开书铺,如果你们先办了家状集,今后再合算些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