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四十章 监修国史[第3页/共4页]
不过王珪还是很讲究汗青职位的,与历朝同为昭文相的宰比拟起来,若没有门下侍郎的兼衔,他还是不太面子的。
官家道:“此番伐党项之事,兰州破敌,杀国相梁乙埋。中书筹划之功甚大,朕决意加两位卿家为昭文馆大学士和监修国史,亦定下改制以后辅弼亚相之分。”
章越回到中书,半晌以后,加拜王珪为昭文馆大学士的圣旨便到了。
大起居后,官员们轮班奏事。
果然官家言道:“祖宗不以兵权归于有司,而设枢密院统之,自有事理在此中,不必废之。”
凭兰州大捷,章越本模糊有架空王珪的模样,但是辅弼次相之分后,王珪心想不管是中书还是门下长官,本身都是能够守住根基盘的,当即欣然道:“臣谢过陛下。”
章越想了想道:“好教史馆晓得,如果改成三省之制,如此陛下必是命史馆为中书令,我怕如果反对,岂不是坏了陛下对史馆的美意吗?”
王珪现在在大把大把地搂钱,章越虽模糊把握实权,但办的都是轻易吃挂落的急事难事。对方在名位上只要迫得不过,王珪也不感觉章超出度。
官家的意义很明显,在鼎新官制上他要亲身抓在手中。
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
官家道:“中书门下侍郎兼尚书摆布丞,则代替参知政事,为副相。此事朕还没有详虑,先问一问三位卿家的意义。”
官家把持权力的手腕不但比熙宁之初,乃至比元丰之初还更纯熟了。
之前官家是先拉拢,再撮要求,而现在先撮要求,然后就成了夸奖。这一先一后之差,就是官家操纵权力停止一步步的摸索,得寸而进尺。
王珪道:“陛下,既是规复尚书省,是否罢了枢密院,权归于兵部呢?如此也可避夺职位反复。”
官家说到这里,王珪,章越,蔡确三人都是心底同时一凛。
章越这是实话,他向官家奏对的意义是中心集权,权力向上集合,自是集合到了君权和相权上。
本来三省驰名无实,统统权力归于中书门下。
王珪看了心底大不是滋味。
章越说一代有一代轨制,官家以为太惊世骇俗,怕世人一时接管不了。他推许周制,以是鼎新官制还是要以周礼为本。
哪知官家这一刀先砍在中书门下身上,把相权集到君权上。
“尚书省依唐制不设尚书令,而是以摆布仆射为辅弼,亚相之分,辅弼亚相各兼中书门下二省长官。”
中书三相奏过后推出,枢密院二相冯京,薛向入奏。
来宣旨的乃是宋用臣。
闻得宋用臣来到的官员们一副早就推测的模样,他们纷繁放下茶盅从坐位上起家。
正因为二人干系不好,章越才要这么说。
如果章越和王珪干系很好,他是不敢以门下自居的。不然官家就感觉二人要蛇鼠一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