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唐锦绣 - 第一千九百二五章 文官联合

第一千九百二五章 文官联合[第2页/共4页]

荀子则不然,他说“性恶”,人之赋性与野兽无异,皆趋利而避害,而凡是好的、有代价的东西,都需求通过尽力而获得,而这类尽力便是“善”,以是人道需求教养才会“善”,“善”是需求学习才气得来的,“人道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时候还早,最早到达的刘洎与刘祥道坐在一处饮着茶水,议论着杨师道上书之事。

话语权是把握在士人阶层手中的,谁是士人阶层?便是当下的朝廷官员、世家门阀,这些人面对“剐刑”横空出世尽皆战战兢兢、兔死狐悲,唯恐有朝一日这般酷刑发挥至本身身上,必定是要激烈反对的。

可如果为那些亟待刷一波“悲天悯人”“施以仁政”的文官们充当一回急前锋、打一转头阵,以此博取文官之好感,在将来李承乾发起给他一个“美谥”的时候,或许就不会有太多人反对……

唐朝也采行这项体系,且律法所规定之科罚有较着减轻,就连绞刑都甚少施为,多数为斩首,一刀一下完整了断,又快又费事……

李承乾现在越是死力施为、压抑一众反对之声,将来所蒙受的反噬就会越大。

而杨师道也不负高祖天子之重用,武德四年,时任灵州总管的杨师道击退东突厥入侵。武德五年又与交州刺史权士通、弘州总管宇文歆在三观山击败东突厥。武德七年,庆州都督杨文干起兵背叛,杨师道与左武卫将军钱九陇前去征讨。

当他搬出中原五千年唯二之贤人“知行合一”学说,顿时震得杨师道骇怪莫名而又醍醐灌顶!

刘祥道不觉得意:“凡事论迹非论心,不管内心如何想,只要做出来了,就值得称道。”

房俊恭恭敬敬斟茶,神情谦恭:“忠臣天然是有分量的,或许一定能劝谏君王,却必然是中流砥柱。您既然自夸忠臣,天然是要至公忘我、无所害怕,毕竟陛下之肝火也不是谁都能接受得起。”

由御史台先行策动,其他三省六部紧随厥后。

贞观十年,杨师道继任魏徵成为侍中,后变动任中书令,成为大唐帝国之宰辅。厥后却出错被太宗天子夺职,改任吏部尚书,其人出身朱门,不通下情,主掌吏部后压抑权贵、亲朋以避怀疑,所任命的官员却大多都是干才,因此太宗天子对其不满,由李孝恭接任,将其黜官致仕……

从速岔开话题:“以我之见,割上几刀便停止行刑吧,转头您去劝谏陛下一番,做出一个姿势震慑民气已经充足,若当真将人凌迟致死,恐怕一个‘暴君’的骂名是不管如何也不能洗脱了。”

唯有那些深受陛下顾忌之臣,陛下才会听他们的话。

……

杨师道曾是李承乾的教员,虔诚毫无疑问,可即便虔诚于君上又能如何?待到那日入土商讨谥号之时,以他平生之功过,不得一个“恶谥”就不错了,想要得一个“美谥”几近不成能,即便李承乾如此发起,文官也会予以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