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九章 拉扯[第4页/共4页]
但是当他得知崇祯天子的态度以后,他也认识到了仅凭一条口谕措置此事的“伤害性”,也不肯意在情势大好的时候赌上本身的前程运气。
硕托是第一次前来大凌河城,他原觉得作为督办媾和事件的王大臣,会在大凌河遭到正视或者虐待。
这让他气不打一处来。
因为入冬以来,大清国的内部情势更加严峻,来自西边蒙古部落方面和北方伊彻满洲各部落的入贡请赏和岁赐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实际上他倒是但愿此时现在,己方有人提出分歧的定见,然后趁便把任务揽畴昔,但可惜的是没人出头。
“诸位,尔等要求媾和之事,至今已经两月不足,两边使者来回已有四次。各项条目几经审议,已稀有稿。现在,我方已充分考虑尔等定见,做出严峻让步,并已议定最后之条目。尔等本日若同意,媾和达成有望。若尔等仍旧不肯接管,则此后可不必再来。”
这道上谕,没有内阁的副署、未颠末六科的认证,莫说其真假难辨了,就算它是真的,充其量也只是一道“中旨”。
并且这条口谕,还不是直接给他洪承畴的。
以是,别说是内阁或者礼部这类清流大臣扎堆的处所了,就连兵部、户部这类体味朝廷严峻情势的部分,也不是统统官员都同意与清虏媾和的。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