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利器[第1页/共3页]
这款最后定型并开端批量出产的铁皮木柄棍型手榴弹,终究被杨振定名为“飞将军”棍型手榴弹!
一个月前的松山攻防战,留给这座小城的创伤,仿佛跟着这个春季的到来,也开端垂垂愈合了。
这一句话放到现在的杨振身上,真是一点也没有错。
越来越多的红夷大炮弹丸被找到,并被送到城隍庙的大院里来,现在堆放在一起,快成了一座小山,短时候内当是不会完善。
他本来想用李禄的名字来定名,但是又感觉用一个身边的人名来定名手榴弹,有点不吉利,就放弃了。
二者加在一起,也有了两米摆布的长度,告急环境下来不及装填火药的时候,也能够用来搏命一搏了。
只是,杨振的定名归定名,除了在弹药厂里,潘文茂用一号二号之类的定名,来辨别火药分类存放的库房、过筛用的箩筐以外,其别人并不利用。
比如后代工厂遍及采取的流水线式的出产功课体例,比如弹壳大小、枪械、刺刀尺寸规格的标准化了,比如分组办理、合作卖力、专人验收装配等等。
至于铁料的题目,在徐昌永和祖克勇率队出城驻扎以后,杨振不得不动员起了安庆背工下的民壮营老弱妇孺们,让他们持续在城表里寻觅汇集。
此中,那款专门用来做引火药的火硝含量最高、颗粒最小仍呈粉末状的特制黑火药,被定名为了“先遣一号黑火药”;
但是如许也能够了。
杨振的假想,本就是为了万不得已的时候,用刺刀来冒死的,刺刀的刃部固然短,但是这个期间的火枪倒是长。
到最后,杨振没有体例,只好一概不再用小我的名字来定名了,而是将颗粒化今后的黑火药,同必然名为了“先遣黑火药”。
一百个,二百个,三百个,五百个,一千个……
连着有几天,杨振每到傍晚,都要去总兵府后身的北校场库房内里,亲身检察一遍当天新增入库的手榴弹数量。
因为松山城里钢料非常有限,以是杨振和王守堂一起设想的刺刀不得不一再收缩,刺刀包钢的刃部,只要约莫一扎长。
偶合的是,崇祯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中午,一支来自发华岛的运粮船队,也适时到达了小凌河河口。
杨振当然清楚,这类大颗粒的黑火药,并不是他在后代所晓得的那种火药。
在先遣营里,将士们叫不惯这类莫名其妙的火药型号,仍然商定俗成地称呼“一号药”为“引火药”,称呼“二号药”为“枪药”,称呼“三号药”为“炮药”。
那款专门用来做火枪队发射药的小颗粒黑火药,则被定名为了“先遣二号黑火药”,;
老话说得好,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剩下的就是如何把这些鞑子打在城上以及射进城里的大铁弹子熔化成能够范铸手榴弹弹壳的铁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