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心结[第1页/共4页]
近似张臣如许的跟随者在摸索他察看他,而杨振本身又何尝不是在察看着他的部将们?
至于兵部的,则是杨振在松山时就已经熟谙的新晋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麟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天子脚下,尚且如此,其他处所,又该是多么悲惨模样啊?”
这小我,既可敬,又可悲,既不幸,又可爱,让杨振不晓得该如何评价如何面对。
更有那运进通州城里的一车车带着冰霜的满鞑子首级,让通州城内的官员士绅、行商坐贾、军民百姓们看得心惊胆战,又镇静不已。
对杨振来讲,既然来到了天子脚下,他当然要共同天子的安排,好好当一回骑马游街夸耀武功的道具了。
只不过,这另起炉灶却也急不得,起码得在崇祯十七年天下完整大乱之际,方才师出驰名,方才站得住脚。
说他贤明睿智吧,他却清楚又甚么事情都没干成,让全部大明朝一再堕入危急动乱。
当日卯时刚过,一行人马即从通州西门解缆,直到了巳时,方才锣鼓喧天吹吹打打浩浩大荡地到达广渠门外。
礼部官员为首的,乃是一个叫吴旌的郎中,杨振没传闻过,更没有见过。
杨振一行到达广渠门外的时候,早有一帮子人礼部、兵部和锦衣卫的官员在广渠门外等待着了。
方光琛见了杨振,不住地冲他点头浅笑表示。
第二天一大早,天未大亮,从京师前来传旨的寺人,就赶到了通州城内的驿馆当中,向杨振传达了天子令他立即押送俘虏入京师觐见的旨意。
说他柔嫩寡断吧,他却清楚又非常打动,很多事情说干就干,很多大臣说杀就杀,搞得文武大臣大家自危。
而要想振衰起敝,革故更始,终究窜改族运、国运,非得另起炉灶不成。
这些蓬头垢面破衣烂衫的流民,云集在通州城外,有的沿着通衢两旁,有的沿着运河两岸,搭起了窝棚,遁藏酷寒。
这一队迎候的人马,与杨振等人见了面,稍作酬酢问候,便领着杨振一行车马进了广渠门,然后沿着京师外城最繁华的贩子往西,奔宣武门方向而去。
说他横征暴敛吧,他清楚又非常俭仆,吃穿用度一再俭省,吃不敢吃,喝不敢喝,连龙袍上都打了补丁,乃至皇后都要带着宫女纺纱织布。
但是他们所见到的人气,并非曾经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商旅商货,而是一群群一队队拖家带口逃荒避祸的流民。
在运河封冻之前,他们还能够在运河沿岸的船埠上出夫役,挣一口饭吃。
当天早晨,杨振一行人马到达通州候命的动静,就送到了京师,送进了紫禁城中。
杨振叹着气,骑着马,进了通州城,而与他同业的部将张臣,听了这话,先是跟着叹了口气,随后却意味深长地对杨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