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776章 战火

第776章 战火[第2页/共4页]

眼下又到了秋冬节季,出兵作战,也正合适这个常例。

特别是在黄台吉本身一向亲领的两黄旗、正蓝旗当中,更是向来没有人勇于质疑他的任何决定。

——大清国何时到了这个境地,竟然被金海镇的南朝军队和朝人联手威胁到了本来最是安然无虞的火线老寨?

在这一点上,大明朝的军队与清虏的军队有着很大的分歧。

他不但留下了正蓝旗在盛都城服从,并且也并没有把两黄旗能够集结的兵力全数带走,而是留下了正黄旗的十六个牛录和镶黄旗的十三个牛录,叫他们与正蓝旗一起留守盛京。

这个上风,就是全民皆兵的上风,八旗后辈平时是民,战时是兵,兵民一体,原则上有多少青壮男丁就有多少兵员。

就如许,在各种算计之下,大明崇祯十三年十月初二日,也即清虏崇德五年十月初二日中午,黄台吉带领多量文武大臣在盛京大东门外誓师结束,随即浩大东去了。

十月初四,吕品奇、钟令先带领陆师回了复州城,胡长海、高成友则带领海军回了长兴岛与北汛口驻地。

此中,正黄旗从征的满蒙汉满编牛录,有七十三个,总计两万一千九百旗丁披甲人。

与此呼应的是,他们出征时粮械战马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备的,黄台吉的小朝廷也好,八旗权贵们也好,几近不如何承担或者只需求承担很少的出兵本钱。

就算他们真的吃了熊心豹子胆或者得了失心疯了,抱着幸运的心机犯上反叛,可如果没有金海镇明军的强力参与,他们也毫不成能一举夺下镇江堡。

济尔哈朗固然没有说清夺下镇江堡的主谋到底是谁,但是,结论却有如秃子脑袋上的虱子一样,是明摆着的。

特别是两黄旗,麾下的各种牛录非常多,即便颠末端崇祯十二年残暴的松山攻防战以后,现在的正黄旗仍有八十九个牛录,而镶黄旗也仍有八十个四个牛录。

如果没有金海镇明军的强力参与,光凭朝人那两路兵马,如何勇于在镇江堡表里反叛?

这五万多人,也是黄台吉能够从盛都城表里征集到的几近统统青壮兵马了。

也是以,到了崇祯年间,大明朝上高低下,除了个别人以外,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是不想兵戈的。

朝人兵马在疆场上的表示是个甚么水准,不但黄台吉清楚,包含黄台吉身边的这些内三院文臣也都清楚。

这也是为甚么多尔衮在客岁黄台吉军中昏迷的时候以及这个年初黄台吉病重的时候,终究没敢脱手的底子启事。

从黄台吉定下御驾亲征决计的第二天开端,盛都城内两黄旗的备战事件,整整持续了十天赋完成。

固然他拥有的上三旗是八旗当中最强大的一股力量,但是对于此次率军亲征,分开盛都城,他仍然谨慎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