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6章 于家务村打鞑子[第2页/共3页]
天津地区有很多以“沽”为通名的村庄,天津的都会生长、人文汗青都深受“沽”的影响,因此天津的别称有“津沽”“沽上”“七十二沽”等。“沽”是当代浅水湖泊的称呼,耐久而构成入海水道。
阿谁白胡子老头看着得有七十多了,但是腰杆儿仍然结实。他拄着一杆朴刀,站的笔挺。身上还穿戴两年前,杨凡带着倭寇打来时,他们发浮财,从卫所官兵尸身和伤员身上剥下来的铁甲和皮甲。
上游永定河等很多河道注入这里,然后从三角淀流出注入大运河。河道宽广,水深七八米,通航前提非常好。
因而就请了林思远秀才来开私塾,给于家务的娃娃们上课。
但是,温馨的日子结束了。前天就传来了动静,马磴口村被一伙蒙古鞑子屠了。那边离着于家务村只要十多里地,隔着一条南小河。
马祥麟来到船头,看着远处冒着浓烟,有些惊奇的说道:“不该该啊,不是建奴都在帝都四周吗。如何跑到这里来了。这里都快到天津卫城了。”
如果有了举人可就好了。于家务可就发财了。
远处又传来了火铳的射击声。
林先生说道:“体例到是有,鞑子骄横惯了,这一起杀下来,底子没有碰到像样的抵当。他们必然非常松弛。今晚我们先把家眷都送到芦苇荡深处藏起来。然后我们拂晓的时候去偷袭,放一把火,然后就往回跑。鞑子必定会追来的。”
这些湿地里,遍及着水禽,鱼类也非常丰富。当时的天津可真是湖泊星罗棋布,远比厥后的九河下梢水面广漠的多。
马磴口村有五百户。有个土围子。也是个百户所。
不过他们的百户和总旗都不干闲事。只晓得压榨军户。好多年青人都跑了,剩下些半老头子和孩子在那里苟延残喘。
这个年代的人尊师重教,他一说话,乱哄哄的世人都不说话了。陈忠拱手道:“林先生有何指教,固然说来。”
有了钱,陈忠就考虑给孩子请一个先生。在村里开个馆儿。让后生下辈的认些字,别当个睁眼而瞎子就好。如果万一有脑袋瓜聪明的,说不定能出个举人老爷呢。
天津在明末遍及湖泊,很多都和上游的帝都不异。从帝都走水路去天津,路子太多了。河道密如蛛网。乃至保定和天津也有河道相通。
三个总旗,一百多人被官府安设在这里,划拨了地盘。这个百户所的官兵娶妻生子,子孙繁衍而构成的村庄。几十年下来,他们已经四世同堂了。
现在船队所走的就是华北最大的湖泊--三角淀。这个湖泊有多大呢。比白洋淀大好几倍。是一个位于天津卫城西北部,大抵十千米的位置上,一个猪腰子形状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