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风起青萍[第1页/共5页]
两个儿子面面相觑。苏建党放下碗筷:"娘,您是不是又'预知'到甚么了?"
【1978年春,首批重生退学】
送走陈明后,她去了趟大队部。李长顺正在听收音机,见她就抱怨:"桂枝婶,公社非要我们村出个'学大寨典范质料',我这憋了三天就憋出两行字..."
【1977年10月21日,《群众日报》头版:《高档黉舍招生停止严峻鼎新》】
八岁的苏小草蹦蹦跳跳地跑出来,小辫子一甩一甩。陈明蹲下身,变把戏似的从兜里取出一本《兴趣数学》,两人立即头见面地研讨起来。
【1977年12月,封闭十一年的高考考场重新开放】
看着母亲罕见的严厉神采,三个儿子都没敢多问。在这个家,老太太的"预知"才气早已成为某种不成质疑的存在。
全部县城沸腾了。苏桂枝站在院子里,听着远处传来的喝彩声和鞭炮声,泪水恍惚了视野。这一刻,她不但为本身家人欢畅,更加千千万万被迟误了十年的青年...
"来我家复习吧。"她拍拍陈明的肩,"建党也在筹办,你俩做个伴。我这儿另有些质料..."
"那位是?"她低声问李长顺。
夜深了,苏桂枝单独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体系俄然弹出提示:
"陈同道是学医的?"她摸索着问。
"陈同道家里几口人啊?"她状似随便地问。
苏建党前脚刚走,陈明后脚就登门了。此次他没带条记本,而是拎着两瓶生果罐头。
"猜的。"苏桂枝眨眨眼,"你筹办考吗?"
"一千四百六十五块..."苏建党数钱的手都在颤栗,"娘,这比暗盘还赚啊!"
"苏奶奶!"小伙子冲动地抓住她的手,"我刚从省会返来,传闻..."
"老三,去县城探听探听,比来有没有关于高考的小道动静。"她一边扒饭一边安插任务,"老二,饭店比来有甚么带领用饭?特别是省里来的。"
苏桂枝擦干眼泪,目光果断。高考只是第一步,北京之行才是真正的转折点。而眼下,她要做的是在这股汗青大水中,为苏家抢占最无益的位置!
第二天一早,苏建党就带回了爆炸性动静:"娘!县中学的教员都在传,能够要规复高考了!"
酬酢间,苏桂枝重视到步队开端站着个戴眼镜的年青人,正专注地记录着甚么。此人二十出头,白净斯文,在一群干部中格外显眼。
苏桂枝差点被口水呛到。这就是张主任说的"县病院练习的半子"?可面前人清楚是个鼓吹做事啊!
姓陈?苏桂枝眯起眼睛。不会这么巧吧?
"娘,这不年不节的..."苏建国捧着钱不知所措。
"我出五块钱一套!"中年人迫不及待地取出钱包,"有多少要多少!"
"破书?"苏桂枝哼了一声,"等着瞧吧。"